首页 >>中药>>兽部

序言

编辑

也可以称之为说说心里话。 曾有日本朋友问我,说我们日本有和服,欧洲有西服,连朝鲜越南以至印度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你们中国现在有什么可以作为民族标志的吗?我说有啊,汉字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都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你看汉字,哪一个不像龙?或围圈,或卷曲,或腾展,姿态各异,神态飞扬。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他说,我们日语中也有许多汉字,汉字不能作为中国的民族标志。我说,不一样的。我们每一个汉字都是有出处的,有讲的,都有它深刻内涵和渊远流源的,都能讲出一堆故事来。什么叫博大精深?每一个中国汉字都是博大精深的。这种博大精深是渗透到中国人骨子里、血液里的标志,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们只要一说话一写字,那就是博大精深了。你们行吗?你们日语的那些汉字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恐怕还要追溯到它的老祖宗中国来。从根源上讲,还属于汉语圈昵!他无言以对。良久,才说,看来我们实行片假名是个错误。不然,我们岂不是也生活在博大精深里了吗? 当然,这只是一种友好的笑谈。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弱势,长处与局限。比如对颜色的描写。据说七种颜色在当代可以分化出上万种不同的色彩来。要描述出这上万种不同的颜色,现代汉语就显得困难,就要借助于古汉语了。而拼音字母的创新造字功能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再比如,萧乾老先生在翻译乔伊斯《尤利西斯》第十四章 的时候,就感觉不好处理。全章开头用的是古英语,接着又模拟了英国文学史上历代的文体。为了表示对原作的意图略表尊重,也只是试图把前边较古的部分译成半文半白。一种语言在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已经丧失了它的原汁原味。这就是语言的局限。在世界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才是一个民族语言发展进化的出路。但汉语方块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性标志则是无可置疑的。 现在我要说,这是一部用汉语写成的小说。听到这话,您也许会哈哈大笑,这不是废话吗,不用汉语难道是用英语不成?但这里的汉语不是通常所指的现代汉语,是我们常说的文白相间的语言体例。把历史与梦幻、虚构与真实相结合,将中国五千年酒文化浓缩在一部小说里,期求语言的力度、思想的深度和历史的广度,弘扬纯粹中国味道的大文化,是这部小说的尝试与追求。而要融汇五千年文化,古汉语和文言文又是不可回避的历史阶段,也是这部小说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所以说是难题,是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现代汉语。在小说中插入文言的古典诗词典故,会给您的阅读造成障碍。古汉语毕竟离我们的生活相去已远,已经不为我们所熟悉。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正视,作为历史遗产,汉语言是一个整体,经历了从古汉语到文言文、白话文再到现代汉语的发展阶段。不可否认,现代汉语是汉语平民化的标志,这种改革本身是对人权人性和民主的一种尊重与提升,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普及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功绩。但与古汉语庞大根脉的发展历史相比,现代汉语还是一棵幼苗。毕竟,古汉语经历了数千年,而现代汉语不过百年。实事求是地讲,厚古薄今不对,但相对于文化和文学传统及汉语而言,古厚今薄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文学,除了要不断地从民间和国外吸取营养外,还应该从古汉语及古典文学中吸取文字与文学的营养,以丰富语汇,提高我们当代文学的品位和水平,增强表达功能。总归,古汉语与古典文学是我们这个民族文明的根源,血浓于水呀! 有人曾讲,白话文快成当代文学的大锅饭了。这话虽说有失偏颇,却道出白话文表文达意的苍白,已经到了长幼不分高下的地步。不同的只在于个人经历和对生活体验的深浅。当然,这仅仅是就事论事地对文学、特别是小说而言。在这一点上,汉字确有局限,没有拼音字母的灵活。试想,一共三五千字的日常用字,如同一块足斤足两的面团,揉来揉去,捏来捏去,不管你怎样花样翻新,出来的,也只能还是那块足斤足两的面团。捉襟见肘的字词运用,常常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学发展的尴尬。看看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我们的文学也曾经历过由汉赋到唐诗,由唐诗到宋词,由宋词到元曲乃至明清话本的辉煌。可那都是古代文学大师们不断发展创造演化出来的。以现代汉语为媒介的当代文学,应当怎样继承这种辉煌,于盛世之时呈现当代文学百花盛开的盛况,这确实是一种重大的历史责任。而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总把五千年的文明挂在嘴上,却不了解这种文明是怎样一种博大精深,是怎样一种源远流长吧。这是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过的典型的阿Q精神胜利法。 妄自尊大不好,可妄自菲薄更要不得!从我们古代文学大师们创造出的优秀文学作品中,你可以找到西方文学流派诸多表现技巧的影子。比如,古代志怪小说之于魔幻现实主义;李商隐的“无题”诗之于意识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于卡夫卡的异化;唐诗宋词元曲之于后现代派的解构拼贴等等。尽管西方现代文学的大师们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技巧,但总觉得是我们古代大师们曾经使用过的路数。只不过西方的大师们把这种技巧发挥运用得更科学更自觉,形成了各种现代流派。在这一点上,博尔赫斯更明显一些。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文学的课题,似乎应该叫文学流派渊源比较学。笔者不是专家,只不过是将自己的感受和感觉谈谈。因为在创作这部小说引用古典诗词曲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当你有意识地去运用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技巧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从古代文学中体会出来:哎呀,这本来就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呀!面对我们自己的这些古典艺术大师,真有了一种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感觉。中国的古典文学确实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还有许多绝活没有被发现。如此对比,就文学而言,我们和西方之间应该是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只不过我们没有站在自己大师的肩膀上而已。面对古代大师们为我们搭建的文学平台,常常会想,现在条件相对好了许多,面对如此宽松的文学环境,我们能不能再来一次唐诗一样的辉煌?西方诗歌小说的发展面临着一种危机,现在的希望应该在东方,在以汉语言为代表的中国。只要有汉字存在,只要有我们的古典文学存在,文学就不会消亡,也不应该消亡。因为我们有五千年文化的宝库,这是一座厚重无穷的金矿啊! 在一些读者看来,古汉语似乎是一种过于深奥的文字。如同一门外语。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是一种误解。是古代封建君王为了达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种障碍。形成的是“人”为“字”所制的局面。说实话,这也妨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以至古汉语和古典文学成了一种历史文物,被尘封隔离在书简线装之中。解放古文,让文字为人服务,以丰富对生活的文学表达手段与技巧,是继承前人文化和文学遗产的前提。 这部小说采用古文——文言文——白话文混合连接的表述方式,以白话文为主,意图有四:一是链接古今,形成一种历史纵深感。二是文白相间,便于您在上下文之间去理解古汉语。您会感到,古汉语也并没有那么难读,会逐渐适应。三是活用原生态文字,引诗据典,使汉语言的内力、张力与魅力汲取并张扬出来,为您的阅读酿造一瓮五味十足的纯正老酒。四是力图再现真实,从历朝历代的酒诗文及典故传说中,品察古人当时的心态和生活语言方式,尽量加以现代的解构、描摹和改造,从特定的语境中创造出一种真实的美来。这是对当代美学和古典美学结合的追求,也算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作为尝试,需要的当然是读者的配合。而克服阅读障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不妨提供五种读法,仅作参考。第一是事读。就是您只需读故事,对其中的古诗文典故,能看得懂更好,看不懂就跳过去,权当作一种道具。第二是字读。这部小说在古诗文的引用上,只用了它字面上的、与这部小说故事发展相关的意思,而不全是引用它的原文含义。有些字词还做了相应的技术处理,删改解构,交错拼贴等等。目的是状物摹人,以达到文学表现手法上的创新效果。这不过是作者颠覆文字的一种伎俩。故,不可在文字的含义上做过多的纠缠与考证。只要看懂了字面上的意思就过。第三是意读。这部小说打乱了时间与空间的历史固定模式,穿插古典诗文典故,完全是凭借叙述的需要。如果您细读,书中的人物大都是穿不同朝代人的服饰,讲不同朝代人的话语,却又生活在不同朝代的环境之中。通过不同酒语酣言的语境,创造特定的生活习俗环境,让历史在字里行间跳动。这是小说描画情景意境,体察人物心理,叙述故事发展的需要,给人一种咀嚼历史的意味。起初,您会有些不适应。慢慢的会沉浸其中。您会感觉,在时古时今、平实叙事的文字中,有一股历史的渊远河流在涌动,翻起的是东方智慧的浪花。第四是品读。古代文学大师和文学家的经典杰作,如果孤立起来读,往往需要大量的注释才能品出其中三昧。这部小说引诗据典采用的大都是“断章取义”的手法,用西方时髦的说法叫做拼贴解构云云。虽不全是原文原义,但穿插在叙事中,您可以随小说故事的发展,品读辞语之妙、含义之深、意境之美。因为一篇古典诗文,令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往往是一两段或一两句经典。比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等。被称之为文胆文心,是整篇中的精华。这样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再去翻阅品味原文,又是另一番对文学的享受。不过,那才是原汁原味的享受,才可以收到品味文化的功效。第五是解读。对一部作品的理解,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角度与思考,这不是作者可以妄加指点的。需要指出的是一点暗示:书中的量比斗酒,是日本国古代饮酒传统中的“酒合战”延伸而来。 笔者在读名著时常常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写作不仅仅是为了休闲阅读,她也应该是一种征服,是检验人们对自己民族语言掌握、运用的程度和表达表现的能力。如此,才会有一种境界超然于写作之上。其实,阅读不也是如此吗?这很像是攀登珠穆朗玛,有一种挑战的标志性意义在其中。 这部小说选用的古典诗词曲赋、典故传说及各种文体,截止到1943年。其中有鲁迅、郁达夫等现代文学大师的古典与现代诗文(包括杂文)。向纵深排列,则触及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和各朝代传奇话本中的酒诗文元素。因为是将诗词典赋穿插在小说之中,化作一种语境与意境,读起来会有些费力。但应该说还是耐读的。起码您会看到,单单是一个“酒”字,我们的先人创造了怎样厚重辉煌的文化,本文引用的仅仅是沧海一粟。而作为风格,则体现了一种良苦用心。这一点,请您体谅。作为古文基础浅薄、文学造诣欠缺者,难免有拾贝遗珠、文字粗糙、技巧不成熟的弊病。错谬之处肯定不少。在贻笑大方之际,也恳请您多多指点,不吝赐教。以期为当代文学抛砖引玉。 谷金 2005年11月26日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