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病舂性肝炎的一种类型。可见于甲型肝 炎,或乙型肝炎。起病大多急骤,有畏寒发热,乏力厌食,尤厌油腻, 伴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胀便秘,或伴有匕呼吸道症状,1周后尿色 深黄如茶,眼结膜首见黄染,继而全身皆黄,肝脾肿大,伴压痛及叩 击痛,血清黄疸指数轻度或中度增高(20 ~50U),少数可达100U以 上,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增高,絮状反应可阳性,浊度可增加。
中医属“黄疸”、“阳黄”范畴,其病理特点是湿热内蕴,熏蒸肝
胆,气滞血瘀等w
(一)体针治疗
1.取穴:中封。
配穴:后溪、合谷、足三电C
操作及手法:人院经常规检查后,即予以针剌上述4个穴位, 每R单侧针刺,左右交替轮换。待精神、食欲改善后,即减去合谷 及足H里2穴,继续针剌中封、后溪c待黄疽消退后,即减去后溪, 继续针剌中封。整个疗程共14天。手法:采取“提插补泻”法^ 中封、后溪、合谷均用泻法;插时用力轻而慢些,提时重而快些。足 三里用补法,插时用力重而快些,提时用力轻而慢些。留针20分 钟。并对照西药保肝治疗组,除口服维生素B、C外,另加1〜2种 保肝药物,如维生素Bi2注射液、肝泰乐、葡萄糖等u同时用中西医 综合治疗组,中药以茵陈蒿汤加减为主,西药同“保肝组”。
功效:清热平肝,退热消黄.
治疗机理:我们在针剌治疗以清热利湿,凋扶中气为主;取中 封、后溪、合谷、足三里4个穴。取中封以平肝抑木,退热消黄,通 利小便•,取后溪以消退黄疸;取合谷以清火泄热;足三里为强壮保 健要穴,有调扶中气,增强食欲,强壮精神的作用。
临床疗效:(0主要症状消失情况:厌食、乏力、肝区痛、恶心 等,针刺治疗组于6 天即消失,西药保肝组和中西医综合治疗 组则分别为10 ~ 12天、10〜15天。
(2) 肝脏缩小情况:针刺治疗组一般在30天左右肝脏已扪不 到;仅1例在出院时肝脏于肋缘下1厘米,但亦较人院时缩小。西 药保肝组和中西医综合治疗组肝肿大消失平均U数分别为55, 8 天及46天;出院时各有4例肝仍肿大1〜1. 5厘米。
(3) 黄疸消退情况:针刺治疗组,黄疸一般于针刺后12天即 消退;仅3例延长到21天。西药保肝组和中西医综合治疗组分别 为23. 5天及22天;而且西药保肝治疗组有4例黄疸迁延至3个
月,中西医综合治疗组有6例黄疸迁延至2个多月<、
(4)肝功能恢复情况:经治疗,针剌治疗组肝功能一般住33天 即恢复正常e西药保肝组和中西医综合治疗组分别为48.4天及 45.2天恢复正常;且有8例出院时肝功能仍有轻度损害(表3)。
表3三组的症状、体征消失及肝功能恢复所霈的平均天数
组另
肝缩小 黄疽消退 肝功能 恢 复 . 其他主症 消 退
针刺组① 30.0 12.0 33.0 6—7
西药保肝组② 55. S 1 23.5 48.8 10—12
中西医综合纟 46.0 22.0 45.2 10—1】
---------------------------------------------------------------------
① 1例出院时肝仍肿大1厘米,肝功能《度损言。
② 4例出院时肝仍肿大丨.5仲:米,肝功能轻度损害。
③ 4例出院时肝仍肿大卜1.5厘米,肝功能轻度损害v
疗效:我们将临床疗效分为:临床治愈、好转及无效。临床治 愈,是根据1959年“全国急性传染病学术会议”资料的规定为标 准。好转,指经治疗后症状、体征减轻,肝功能有进步,但肝脏仍肿 大,并伴轻度压痛,肝功能轻度损害。无效,是治疗后病情无改善。
115例经治疗后,全部有效,但其中以针剌治疗组治愈率最 高,达97. 5%,西药保肝治疗组及中西医综合治疗组,治愈率分别 为 88. 6%及90% (表4)。
表4治疗效果
疗软 针刺组 西药保肝组 治疗组 合ii
例数(%) 例数(%) 例数(%)
临床治愈 39 (97.5) 31 (88.6) 36 ( 90.0) 106
好 转 1 (2.5) 4 (11-4) 4 (10.0) 9
合 计 40 (100.0) 35 (100.0) 40 (100.0) 115
此外,在针刺治疗组中,有3例曾出现重度黄疸、腹水及出血 倾向,肝脏功能明显损害。经针刺后(未加用其他药物),症状逐渐 消失,1个月后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參考文献.针灸学讲义,1960: (1): 16
{二)耳穴治疗
1. 取穴:(1)角窝三点:神门、子宫、下脚端;(2)屏间切迹四 点:屏间、切迹前、切迹后、切迹下;(3)耳舟一线:锁骨、肩关节、 肩•,⑷耳轮脚下缘一线:口、食道、贫门、胃、脾;(5)对耳轮下脚下 缘一线:膀胱、肾、胆、肝;(6)耳背三点:心、、贤、肝;(7)耳根三点: 上耳根、下耳根、耳迷根。
操作及手法:耳廓常规消毒后,选用圆而光滑的王不留行籽。 “点”用0.6厘米x0.6厘米的胶布,固定于所选穴位上,“线”则 按部位长度取宽0. 6厘米之长胶布,串排王不留行籽,每籽相距半 籽许,固定之。用食指、拇指做间歇对压,使耳部有胀痛感。手法 不宜过重,以防压破皮肤。先取1例,3天后取换取对侧耳。压3 次为1疗程。
功效:疏利肝胆,泻热化湿。
临床疗效:两组病人中除对照组2例乙肝为好转外,其余均临 床治愈。两组用药相同,但耳穴组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治疗组。
参考文献:徐占英等,中国针灸,1989:9(2) :50
2. 取穴:取肝、胆(胰)、脾、胃、膈、激素点(屏间切迹底部)。
配穴:三焦、耳尖、肾上腺、耳背肝、耳迷根。
操作及手法:每次取主穴3个,配穴2个。以王不留行籽粘于 胶布0定穴位处。每夭按压3~4次,以疼痛可以忍受为度 3天 更换,交替取穴,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琉利肝胆,清利湿热。
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的改变总有效率为89% ; 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改变总有效率92%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
的改变总有效率94%。
参考文献,•顾解民,上海针灸杂志,1995 : M (5): 197
t三)电针治疗
1.取穴:肩井、期门,足三里,公孙、肝俞;梁门、章门。
操作及手法t随机分别本组与对照组各45例,均用常规保肝 治疗: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10%葡萄糖液250毫升静滴,肝 安注射液250毫升静滴,均日1次。本组并用KD〜91 ~ D b肝病 治疗仪:坐位,三个频率交替使用,以丨频为主,FI 1次,每次30分 钟,10日为1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电极选择:肝区胀痛、 乏力、纳差取肩井、期门各2分钟,足三里4分钟,公共极、肝俞;退 黄取梁门、期门、章门、公孙、肝俞各2分钟;腹水取期门、梁门、章 门各2分钟,公共极、肝俞。输出电信号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 度,每5分钟调整1次。
功效:清利肝胆,和胃化湿。
临床疗效: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 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疗效标 准:参照1995年北京全国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好转标准。结 果: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乏力纳差缓 解时间、肝痛消失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转氨酶正常时间本组 明显优于对照组(P <〇.〇1)。
参考文献:高静等,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9:15(4) :16
(四)综合治疗
1,取穴: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太冲透涌泉。
配穴:发热配曲池、合谷或大椎,呕恶配内关、中脘;腹胀便秘 配天枢、大肠俞。
操作及手法:左右侧文替使用,每日一次轻症用平补平泻 法,湿热较重用泻法,得气后通电行针。
功效:清肝、养血、滋阴。
临床疔效:121例,治愈115例,好转5例,无效i例。 参考文献:王治强,辽宁中医杂志,1981(6)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