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牙齿:yá chǐ
词性:名词
英文:Tooth(单数);Teeth (复数) [1]
词义:古汉语所谓的牙齿,"牙"的本意指口腔后部的槽牙,"齿"的本义指门牙。在古代牙和齿不同意义的两个字,有牙医和齿医之分,齿的其他意义,牙都没有。现在大多通用,并以牙通称牙齿。音标发音中,齿音在前,牙音在后。唇亡齿寒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齿是前面的指门牙,牙是大牙在后面咀嚼用的(咬牙切齿)。
现代医学里将牙齿分为正门牙,侧门牙,犬齿,第一小臼齿,第二小臼齿,第一大臼齿,第二大臼齿,第三大臼齿,误导了相当一部分人,要么全称牙,要么全称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牙的解释1,牙齿。2,特制象牙。3,形状像牙齿的东西。4,姓。对于齿的解释是,人类和高等动物咀嚼食物的器官,由坚固的骨组织和釉质构成,每个齿分三部分。下部细长成锥形,叫齿根,上部叫齿冠,齿根和齿冠之间的叫齿颈。按部位和形状的不同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通称牙或牙齿。
牙齿可见在现代汉语中牙和齿是一个意思,并没有区分。但是如果在需要区分的情况下,那么齿才是门齿,牙是大牙。不可以混淆。通称情况下也应该全用牙或全用齿。
现代牙科学所谓的牙齿,是指人和动物嘴中具有一定形态的高度钙化的组织,有咀嚼、帮助发音和保持面部外形的功能。
人的一生总共有两副牙齿:乳牙和恒牙。
乳牙:是人的第一副牙齿,共20颗。从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到3岁时基本长齐。
恒牙:是人的第二副牙齿,共32颗。从6岁左右乳牙就开始逐渐脱落,恒牙开始萌出,取代乳牙,除了第三磨牙外,其余的28颗一般在12岁左右就全部萌出。第三磨牙萌出的时间较晚,在18-30岁萌出,有的终生不萌出或部分萌出(全部共4颗)。
恒牙是人的最后一副牙齿,恒牙脱落后,脱落的部位将不再有牙齿萌生了。本段介绍了恒牙和乳牙,但忽略了阻生牙。除了乳牙和恒牙外,还有少数人有阻生牙。阻生牙是牙齿畸形的一个原因。它可以让恒牙移位,还可以加在恒牙的中间或后面。在阻生牙没长出前,恒牙过早掉落,那么阻生牙就替换了恒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