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眼里的乌鸦
在树林里,一个设陷阱的猎人看到一只乌鸦(CorvusCorax,一种鸦科鸟类,中国俗称老鸹、渡鸟)翻转身体,躺在雪地上,脚爪朝天一动不动,它身边是一只死去的海狸的尸体;在悬崖上,一个生物学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试图接近一个乌鸦巢,一对乌鸦夫妇站在悬崖顶端,用嘴将小块的碎石往下拱;在遥远的乡村小屋,一只乌鸦不正常地呱呱大叫,它旁边是木屋的主人,此人被叫声警觉后发现附近有一只掩藏许久的美洲虎,正准备向自己扑来。
以上3个人都以为自己很清楚乌鸦的意图,在树林里下陷阱的人认为,他看到的那只乌鸦正在装死,别的乌鸦一旦来到会以为它吃了中毒的海狸尸体也中毒身亡,忌惮地离开,这样自己就能独享海狸尸体;在悬崖上的生物学家认为那对乌鸦夫妇用碎石攻击自己,保护鸟巢;那遥远木屋的主人认为乌鸦发现了躲藏的、居心叵测的美洲虎,因此大声叫警告他。
这些假设对于一般人来说似乎很合理,但是如果是长期研究乌鸦的生物学家,就未必会接受这些表面上合理的说法,或者能提出更专业的解释。在所有鸟类中,由于具有出色的智商,乌鸦是最喜欢“游戏”的鸟类,它们经常会反身躺在地上,脚爪朝天,这样做仅仅是为了娱乐自己而已。在自己的鸟巢可能被袭击的时候,它们会在自己站的地方用嘴狠啄,但是这样做不是警告或者威胁袭击者,只是表示愤怒而已。乌鸦经常会以叫声引导大型哺乳动物去袭击那些它们自己无法战胜的猎物,这样自己也能分一杯羹,因此那只呱呱大叫的乌鸦很有可能是在提醒美洲虎猎物的存在,而非对人类存有保护之心。
关于乌鸦的奇闻轶事实
在太多,人们基本上都相信这种鸟非常聪明,但是所有故事都没能提供证据支持乌鸦具有超乎寻常的智商。当然,人们已经观察到乌鸦能完成很多复杂的举动,例如它们习惯将大块的、自己无法一次飞行携带的牛油或者羊脂分割成小块便于携带;它们在发现散落的饼干后能用嘴将一块块饼干精确地垒在一起,然后一次叼走;如果看到地上有两个面包圈,它们能想办法处理一次带走,不留给其他鸟类机会;为了误导天敌,它们会制造一个假的储存食物的地方。但是以上诸多相对复杂的行为也不能说明乌鸦潜意识里具有类似人类的推理能力,能计划出两个行为方式,然后在其中选择一个较好的。还有很多观察结果也不能说明乌鸦具有简单的学习本能,也就是通过死记硬背而学会某个特定的动作。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一个经过仔细设计的科学实验最终证明乌鸦具有逻辑推理的能力,这种能力相对人类而言是简单的、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一种鸟类而言,几乎可以说是伟大的。那是发表于1943年的一个试验,设计人是当时德国柯尼斯堡动物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奥托·克勒(OttoKoehler)。克勒的试验揭示,通过训练,他那10岁的宠物乌鸦雅各布可以数到7.他的训练方法是让雅各布从若干容器当中的一个容器下面取回食物,每个容器的盖子上面都标注着个数不同的点。不过,过去几年的有关研究最终提供了一些确凿证据,证明乌鸦的确是非常智慧的动物,因为它们能利用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此外,研究者们还惊讶地发现,乌鸦能够辨别不同的个体,这种能力与人类的辨识能力十分相似,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人类就无法形成社会,最多只能形成类似昆虫那样的小群落。
乌鸦在想什么
动物不能向研究人员报告它们的思想,因此研究动物的精神状态总是困难重重。实际上,人类不知道其他动物在想些什么,也许永远不可能知道,甚至一些人不知道其他人在想些什么。然而,通过试验观察乌鸦行为能得出结论:乌鸦拥有某种智慧来引导它们的行为。拉绳取食的实验表明,乌鸦利用了逻辑推理;偷窃和反偷窃的策略表明,乌鸦会根据竞争者的实际情况―――它们是否看到自己埋藏食物―――来判断竞争者的行为。然后,它们将所有信息综合,决策应该采取哪种埋藏和取回食物的策略。
乌鸦的确会学习
但仅靠学习还不能解释研究人员观察到的所有行为,因为行动几乎在瞬间完成,没有经过任何反复试验的过程。科学家们推测,乌鸦天生遗传了游戏行为,在游戏过程中积累经验,这是它们能学习的前提。后来,学习转化为有意识的分析能力,即使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对于充斥着竞争者和食肉动物、情况复杂、难以预测的群居环境而言,逻辑推理能力非常有用。这种能力还可以创造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把系在绳索上的食物拉上来。
人们还不知道乌鸦的这种能力在人类以外的动物中有多么不同寻常。但科学家们怀疑,虽然这种能力在动物身上并不罕见,但一般局限于特定任务,因为动物所处环境不同,潜在的本能和学习倾向相去甚远。然而,与大部分其他动物相比,乌鸦的这种能力更加全面。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其他鸟类都不能像乌鸦那样游戏,也就无从接触如此变化多端的偶然因素,进而获得“智慧”。可能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乌鸦成为世界上自然分布最广泛的鸟类。它们与人类一样,足迹遍及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我们错怪了乌鸦
在17世纪法国著名寓言诗人拉·封丹的笔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寓言诗《乌鸦和狐狸》,把乌鸦描绘得令人生厌:它是一个窃贼,而且很虚荣,自命不凡,禁不起狡猾的狐狸的甜言蜜语,吃了大亏。
拉·封丹大师如果活到
“不!拉·封丹先生,你错怪乌鸦了!”
站出来为乌鸦证明的,是在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工作的鸟类学家居伊·雅里先生。经过长年的细心观察和潜心研究,他得出结论:尽管乌鸦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在法国被列为害鸟,应适当限制它们的数量,但从生物学意义上来看,乌鸦是一种可爱的鸟,它聪颖、喜好运动、性情开放、对爱情专一。
居伊·雅里先生自幼对鸟儿有着浓厚兴趣。他18岁时就捕过乌鸦,那时是为了在它的爪子上套上一个环标,以便跟踪研究。他打开博物馆的贮藏室,从一个大抽屉里拿出一只乌鸦标本,展开翅膀就像一把黑色的雨伞。“这是一只秃鼻乌鸦的标本。你们看,它的羽毛多么漂亮,闪闪发亮,紫里透着淡蓝。看它的面庞,多么温顺宽厚。”
乌鸦忠于爱情,十分专一,雌雄一对相伴终生,最长寿的能活到庆祝它们的珍珠婚(30年)。乌鸦幼年就结为“夫妻”。雄乌鸦求偶的方式很特别:当它寻找到中意对象时,便轻柔地呱呱叫着;而雌乌鸦为了证明自己已经堕入“情网”,便张开口等着雄乌鸦喂食——或是一口嚼烂的幼虫,或是死鸟亡虫的内脏。雄乌鸦很勤劳,常常任劳任怨地帮助雌乌鸦搭窝筑巢。在雌乌鸦抱窝期间,雄乌鸦负责觅食喂养它。只是到了交尾时,雄乌鸦才一扫平日献殷勤时的风度,两只爪子并拢,跳到雌乌鸦的背上,啄它的头部。喜结良缘之后,乌鸦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乌鸦群里。
乌鸦的习性是群居,一群乌鸦一般有几十只,多的时候达几千甚至上万只。在法国,冬季里创纪录的一群乌鸦多达12万只,其中80%是候鸟。它们不远千里,从冰天雪地的俄罗斯飞来。不过,当大批的乌鸦群出现在农村和城市,与人类抢夺粮食、争夺空间时,也会带来麻烦。新加坡市内,曾栖落过十几万只乌鸦。当局派出武装巡逻部队,向空中鸣枪驱赶。乌鸦可不笨,它们很快就察觉巡逻车的方位,及时躲避;它们还能估计出子弹的射程高度。于是,它们飞得略高一些,子弹根本伤不着一根毫毛。
乌鸦每天的活动很有规律。夜间,它们栖息在田边的小树丛里。天明以后,成双成对的乌鸦便去“视察”它们的巢。鸦巢通常筑在大树(主要是杨树)的最顶端。几百个乌鸦巢汇聚在一起,构成一个地地道道的乌鸦村。乌鸦只需几分钟的工夫,就叼来细树枝,加固它们的巢穴。当选中的一根树枝太粗,用嘴叼不折时,乌鸦就会猛地窜上去,用爪子抓住树枝,身体直立。如此反复,一直到利用惯性把树枝折下来为止。由于日复一日地加固,在乌鸦“结婚”十年头上,搭的窝可以高达50厘米。
在加固了自己的窝以后,它们开始去觅食。乌鸦是杂食动物,能吃它们找到的任何食物,善于根据季节调整食物结构。在人类的播种和收获季节,它们饱餐种子和粮食;冬季,则以各种昆虫的幼虫充饥。乌鸦头脑灵活,总是能找到新的食物。它们忽而落在牛背上,啄吃寄生虫;忽而在海边吮吸贻贝。贻贝的壳很坚硬,乌鸦就叼起来飞到半空中,一张嘴,让贻贝掉落在地上,壳就被摔碎了。乌鸦最喜欢的点心是核桃。秋季,它们可以一饱口福,还想到为寒冷的冬季留些储备。它们拾一些核桃,细心地埋在地里;如察觉可能暴露,便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有时会转移好几次。乌鸦记忆力极佳,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埋藏的核桃。偶尔也有被遗忘的核桃,它们会发芽长出一棵棵核桃树。无意中,乌鸦在帮助人类植树造林!
乌鸦主要活动的范围在乡村,秃鼻乌鸦也飞到城市觅食:公园里的水果、垃圾堆里的残渣剩饭,都是它们的食物。
乌鸦酷爱体育活动。居伊·雅里先生谈到这一点兴奋不已:“这种鸟儿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运动员。我好几次看到,一只乌鸦叼起一块塑料,疾飞中张开嘴,另一只乌鸦接住,再传给下一只,就像橄榄球运动员在传球!实在太神奇了!”有些胆大的乌鸦喜欢表演空中特技:只见它们直冲云霄,再突然自由落下,时速可达每小时200公里;然后或翻转,或仰天飞,做出各种令人惊叹的造型。它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还唧唧喳喳愉悦地叫着。
居伊·雅里先生令人信服地证明,乌鸦决不是窃贼,它聪明、活跃、易于交往,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人类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