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果实,别名油柑子,橄榄子(四川),滇橄榄(云南),青果等。《唐本草》称之为庵摩勒,余甘,《南方草木状》谓“树叶细,似合昏,花黄,食似李,青黄色,核圆作六七棱,食之先苦后甜”,《本草纲目》称之为庵摩落迦果,载有“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
余甘子为一种常用藏药,与诃子,毛诃子三者在藏药中常被称为“三大果”使用频率很高 ,在《藏药标准》所载的 290 种藏药成药中,含余甘子的有 72 种,占总数的25%,卫生部药品标准1995年版藏药标准所载200 种成药中,有 59 种含余甘子,占29%,余甘子被载入《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
余甘子果实味酸微涩,清热凉血,消食健脾,生津止渴。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及维生素C 缺乏症。在藏药中,余甘子主治培根病、赤巴病、血病、高血压病等。近年研究结果表明,余甘子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衰老,保肝等作用。
果实(余甘子):甘、微涩,凉。清热利咽,润肺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痛,咳嗽,口千烦渴,耳痛,维生素丙缺乏症。根 (油柑根):辛,寒。有毒。消食,利水,化痰,杀虫。用于高血压症,胃痛,泄泻,瘰疬。 叶(油柑叶):辛. ,平。祛湿利尿。用于水肿,皮肤湿疹。 树皮(油柑木皮):甘、酸,寒。杀菌祛腐,止血。用于口疮,疗疮,痔疮,阴囊湿疹,外伤出血。树枝的虫瘿(油柑虫节):用于胃痛,疝气,遗精,小儿疳积,牙痛。
《中国药典》--果: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用于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全国中草药汇编》--根:用于高血压,胃痛,肠炎,淋巴结结核。叶:祛湿利尿。用于水肿,皮肤湿疹。
备注
【用法用量】:果:3~9克,多入丸散服。根:25~50克,叶15~3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
余甘子为常见的散生树种,-般树高为1-3米,而在四川省凉山州和攀枝花市金沙江河谷地带,海拔600-1000米的向阳干旱山坡地,仍保存着大片余甘子天然林,林高8-10米。极喜光,耐干热瘠薄环境,萌芽力强,根系发达,可保持水土,可作产区荒山荒地酸性土造林的先锋树种。树姿优美,可作庭园风景树,亦可栽培为果树。果实富含丰富的丙种维生素,供食用,可生津止渴,润肺化痰,治咳嗽、喉痛,解河豚鱼中毒等。初食味酸涩,良久乃甘,故名“余甘子”。树根和叶供药用,能解热清毒,治皮炎、湿疹、风湿痛等。叶晒干供枕芯用料。种子含油量16% ,供制肥皂。树皮、叶、幼果可提制栲胶。木材棕红褐色,坚硬,结构细致,有弹性,耐水湿,供农具和家具用材,又为优良的薪炭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