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药>>兽部

虎战故事

编辑

  虎战从古至今,虎都被誉为“百兽之王”,是勇猛与力量的象征。中国人崇敬猛虎的威风八面,很早就形成了对虎图腾的崇拜。早在“仰韶文化”时代,龙虎图案便代表了力量与尊贵。

  中国人将勇猛的战将称为“虎将”,三国时代的关、张、赵、马、黄合称“五虎上将”,乃至其后代被称为“将门虎子”; 帝王调兵的信物叫做“虎符”,以体现军力与威势;而《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计”,《孙子兵法》中的“坐山观虎斗”,无不体现着虎在战争中的特殊地位。

  随着时代发展,“虎文化”更是渗透到军事与战争的方方面面。

动物部队

  自从人类有了战争,虎就在军队中拥有了卓越的地位。这不仅仅由于人类早期对虎图腾的崇拜,而是虎确实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黄帝驱虎战蚩尤

  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殊不知当年如果没有老虎助阵,这一称谓或许会改写。

  原来,大约在距今5000多年前,势力强大的蚩尤部落经常侵掠炎帝、黄帝部落。由于蚩尤部落掌握了冶炼铜器的先进技术,能打造出大量铜兵器,因此总能将手持石刀、石斧的炎帝部落击败。炎帝招架不住,只得败退到涿鹿(今河北省 涿鹿县),并向黄帝求援。

  面对强悍对手,黄帝经过周密思索与安排,派出了一支驯兽部队。他将捕获的虎、熊等猛兽进行了训练,希望用这支奇兵击溃蚩尤。此时的蚩尤连战连捷,见黄帝部落同样手持落后的石质武器,根本不把黄帝部队放在眼里。双方一交战,黄帝便佯装败北,将蚩尤的军队引入了包围圈。

  时机一到,黄帝一声令下,训练有素的猛虎便咆哮而下,与蚩尤军疯狂厮杀起来。蚩尤军被打个措手不及,难以匹敌猛虎,只得往回逃窜。凭借老虎的力量,炎黄部落最终战胜了蚩尤,大获全胜。 [2]  “ 马假虎威”才是真

  成语故事中常说“狐假虎威”,可在战场上,“马假虎威”却是一次次上演。

  公元前684年,齐国、宋国联军攻打鲁国,形势危急。鲁国上大夫公子偃见齐国军势严整,而宋国军队散乱,决定先击破宋军,后吓退齐军。于是,他下令将百张虎皮蒙在战马上,乘夜色突袭宋营,火光下遥见大队“猛虎”咆哮而来,宋军很快大败而回。

  著名的城濮之战中,“马假虎威”的心理战术在白天同样有奇效。

  公元前633年,楚国与晋国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决战,晋国司空胥臣也决心“马假虎威”,挫败与楚国共同出兵的陈国、蔡国的军队。

  两军对垒,楚国联军骑兵先向晋军发起冲锋,不料晋国前部方阵却突然向两旁散开,露出了“猛虎阵”的面目。联军战马不知真假,见大群“猛虎”扑来,吓得顿失前蹄;仓促间,士兵们四散溃逃。一场大战,就这样在“虎威”之下立判胜负。

制作装备

  如果说虎浑身是宝,人们大概不会有什么异议。实际上,用虎身上的材料打造的各类武器装备,历来是古代战场上的“抢手货”。

  ¤虎皮与战袍

  看过《智取威虎山》的人没有不记得座山雕的虎皮椅的。实际上,虎皮从来都伴随着强者。在上古时代,勇猛的战士总是虎皮蒙身,虎皮不仅御寒暖身,在丛林中还能充当掩护,在战场上更可威慑敌人。由于老虎凶猛,通常只有英勇善战之人才能猎杀取皮,虎皮战袍渐渐成为显示威力、鼓舞士气的标志。

  到了西周时代,周武王讨伐商纣、平定天下,便休兵止戈,以虎皮蒙盖,以示天下太平。虎皮在这里,又成为威慑刀兵的重要工具。

  此后,人们大都视虎皮袍为勇武标志。吐蕃王朝时代,迎娶了文成公主的松赞干布还将勇武精神划分为六个等级,只有最勇武的战士才配穿虎皮袍,以下的则只能依次穿豹皮袍、虎皮褂、虎皮裙等。可惜的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就穿了件虎皮裙,与后来的“斗战胜佛”的身份是大大的不符了。

  ¤虎筋强弓

  中国古代的强弓硬弩大多用牛筋制造,那虎筋弓究竟什么人才配用呢?

  喜欢《三国演义》的人对吕布“辕门射戟”一段大概不会陌生,“超级英雄”吕布在150步(大概相当于180多米)开外,一举射中画戟。罗贯中在书中接着就以诗夸赞说“虎筋弦响弓开处,雕羽翅飞箭到时”,可见吕布用的正是虎筋弓。而只有这种弹性超强的虎筋弓弦,才能达到如此远的射程。

  虽然虎筋是极佳的弓箭材料,但用虎筋弓的人并不多。这一方面是因为拉开它极为费力,没几个人用得了,另一方面虎筋不像牛筋、猪筋一样容易获得。

  擅长骑射的蒙古战将们,对虎筋弓则情有独钟。流传至今的蒙语版《弓箭祭词》中就吟唱道:“黄竹做你的弓木,白螺做你的手柄,虎筋做你的弓弦,弓垫洁白而又坚韧……”可见,正是借着虎筋弓的强大威力,蒙古帝国才得以横扫欧亚大陆。

因“虎”之名

  --------

  人们总是习惯将精锐战队称为“虎狼之师”,而历朝历代,威武将士无不因虎之名,行勇武之举。

  ¤虎贲三千

  “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中华”,这句话曾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可“虎贲”是怎么来的,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虎贲”这词早在夏朝就有了,取的是虎驱群兽的勇武之意。到了西周,虎贲指的是守卫帝王的精锐武士,相当于的顶级保镖。《孟子》里说,武王伐纣时,“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说的是个概数,但“虎贲三千”这个说法也就这样流传下来。

  从汉代开始,类似于宫廷禁卫军长官的,一般都叫虎贲中郎将或虎贲郎,唐代把这个名称给停用了。可到了元代,拱卫京师的卫戍部队又统称为“虎贲军”。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从内蒙古至河北的广大地域,只要是京畿周边的地理要害,统统被“虎贲军”掌控。

  ¤ 曹孟德的虎豹骑

  与虎贲军不同的是,三国时曹魏的虎豹骑不仅仅担当卫戍任务,还是突袭野战的“天下第一骑兵”。

  这或许是三国时代攻击力最强的部队。由于这支部队的底层士兵都从百夫长这样的将官中精选,因而战斗力不容置疑,连治军极严的曹操都忍不住夸赞虎豹骑为“天下骁锐”。

  实战中,这支铁骑战绩辉煌。曹操北征乌桓之战,虎豹骑长途奔袭,一举将其攻破,并将单于蹹顿斩首;长坂坡之战中,刘备残军则被它追击得近乎吐血;即便是擅长骑术的马超军团,也曾败于其手。

  或许支撑这样一支精锐太过耗费,或许是三分天下逐渐归于一统,虎豹骑在辉煌之后,不知所终地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

虎战之地

  --------

  战争要地,通常是地势形便、虎踞龙盘,皆为兵家必争。那么,“虎视”之下的战略要地又有哪些传奇呢?

  ¤千年战地 虎牢关

  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实际上,这不过是小说留给人们的传说。至今,人们还没有在这里找到“三英战吕布”的确切证据,而这丝毫不影响虎牢关在军事地理上的重要地位。

  虎牢关位于今天河南荥阳西北的汜水镇,北临黄河,南连嵩岳,自成天险。相传周穆王曾在此圈养进献的猛虎,虎牢关也由此得名。或许这更像一个隐喻:控扼天下必守虎牢关。

  从春秋开始,历代封建王朝无不在此重兵设防,留下的则是一代代兵戈鏖战的故事。战国时,六国与秦在虎牢关对抗;楚汉相争时,刘邦 项羽在这里争雄;而后,李世民大战窦建德、岳飞大破金兵于竹芦渡……历史上,三十余场大战在这里上演,而这里也依然保存着近代战火的遗存。

  ¤百年遗恨 虎门烟

  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大概没有不知道虎门和“虎门销烟”的。中国近代的历史、屈辱与战火硝烟,统统从这里开启。

  今天的人们来到广东东莞,大都会去虎门炮台走走看看。它与西岸的南沙大角炮台东西对峙,虎视着伶仃洋南面任何的来犯之敌,从地理位置上说,这是不折不扣的天然要塞。当年的300多门大炮置于此地,几乎是稳操胜券,很难想象鸦片战争是怎么打败的。

  即便是险要的“虎地”,虎门终究还是陷落在英军的炮火下。诚如战国时代的军事家 吴起所说,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