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播种或扦插繁殖。蒴果10~11月份成熟,果皮木质,成熟时由青转黄, 种子藏于胶质果肉内,假种皮鲜红色,具油脂,有光泽。采集的果实,摊放数日,果皮开裂后,敲打出种子,湿水拌草木灰搓擦出假种皮及胶质,冲洗得出净种。果实出种率约为15%。种子千粒重为22~27克,忌日晒,宜混润沙贮藏。翌年3月中旬播种,用条播法,种子发芽率约50%。幼苗生长较慢,实生苗一般需2年生方宜上盆,3~4年生方宜带土团出圃定植。扦插于早春新叶萌动前剪取1~2年生嫩枝,截成每15厘米长一段,插入湿沙床内。稀疏光照,喷雾保湿,约20天发根,1个半月左右移入圃地培育,2~3年生可供上盆或出圃定植。平时管理要注意保持树形,干旱适当浇水,冬季施1次基肥。
喜光,在半阴处也生长良好。夏季可放室外,如有条件,可放阴凉处。强光对植物没有危害。喜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润湿土壤耐轻微盐碱,能抗风防潮。生长适温1 5—30℃。冬季放于冷凉而不冻的室内。海桐能忍受结冰的温度,但为使其良好生长,最低夜温应保持在13℃以上。海桐较抗旱。夏季消耗大量水分,应经常浇水;冬季如所处温度较低,则浇水量应相应减少。空气湿度应在50%左右。要求肥沃上壤。生长季节每月施1-2次肥,平时则不需施肥。幼株每年换一次盆,成年植株每2—3年换一次盆。盆上用1/3腐叶土加2/3粘土或壤土混合配制。萌芽力强,耐修剪。可于每年春季修剪成各种形状。
海桐栽培容易,无需特殊管理。露地移植一般在3月份进行。如秋季种植,应在10月前后。大苗在挖掘前必须用绳索收捆,以防折断枝条,且挖掘时一定要带土球,土球的大小根据主干的粗细而定。小苗可裸根移植,但也要及时。盆栽海桐每年春季换盆一次,换盆时需将枯根剪除,盆土应加入含有机质较多的新培养土。海桐分枝能力强,耐修剪,开春时需修剪整形,以保持优美的树形。如欲抑其生长,繁其枝叶,应于长至相应高度时,剪其顶端。亦有将其修剪成为各种形态者。夏天可放在室外,如有条件可放在花荫凉处。强光对植株没有危害。空气湿度50%左右。合适的生长温度为15~30℃,冬天放在冷凉而不结冰的室内,最低温度为5℃。夏季消耗大量水分,应经常浇水;冬天如果所处温度较低,浇水量相应减少。生长季节每两星期施一次肥,其他时期不用旋肥。海桐虽耐阴,但栽植地不宜过阴,植株不可过密,否则易发生吹绵蚧为害,开花时常有蝇类群集,应注意防治。
海桐盆栽,通过艺术加工能制作成多种形式的盆景。上盆需带宿上,植于深盆,在盆的内沿上部加一圈高5~8cm的硬塑料片,盆底多垫碎瓦片。上盆时根部可相应提高,盆土略低于塑料圈,这样深盆浅栽不影响成活。待长出新根.枝叶生长旺盛时去掉塑料圈,以后通过浇水和雨淋不断冲去高于盆面的泥土,促使粗根逐渐裸露,可达到提前悬根露爪、苍古奇特的造型目的。
吹绵蚧是海桐的主要害虫之一。
若虫:椭圆形,桔红色。1龄雌雄无区别。眼、触角和足黑色。触角顶端有4根长毛,腹末有3对并列长毛。2龄体覆薄层蜡粉,胸背中线有4堆,顶上为黄色的棉状蜡质物,体毛变化较多;雄虫体狭长而活泼,蜡质物较少,体色较明显(鲜明)。雌虫第3龄,体上黑色小毛更显着,背面布满黄白蜡质物;雄虫第3龄开始具有与成虫相同的副肢及翅芽,并于枝条裂缝或杂草及松土间棉状白色的薄茧,再次蜕皮后即在其中化蛹。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世代因地而异,一般1年发生2-3代。以雌成虫或若虫在枝干上越冬,次年3月产卵,5、6月为产卵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若虫盛孵;成虫于6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发生,7月中旬至8月上旬较多。第2代成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8月中旬为盛期;若虫于7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发生,8、9月为盛期。每蜕皮一次换居一次,并有群栖性。雄虫较活泼。三龄时口器退化,即在树干裂缝或附近松土、杂草中作白絮状茧化蛹。雌成虫无停食或休眠状态。各虫态世代重叠
海桐吹绵蚧雄虫较为罕见,一般以孤雌生殖为主。雌成虫不在卵囊内,边分泌蜡丝边产卵,产卵期约为25天。每雌虫产卵第一代200-600粒,第二代700-1100粒左右;产卵期第一代12-26天;第二代10天左右。初孵化的若虫从雌成虫的卵束中爬出,行动活泼,多寄生在嫩枝叶及叶背的主脉两侧危害,二龄以后多转移到到枝干上危害。一、二龄若虫吸食汁液时分泌大量蜜露,这是诱发煤污病的主要原因。雌成虫老熟后常固定危害,不再转移。
危害特征:主要危害海桐、桂花、梅花、广玉兰、月季、含笑、木兰、石榴、山茶、海棠、南天竹、紫藤、佛手、牡丹、玫瑰等花木,寄主很广,危害普遍。雌成虫和幼虫常集中在嫩芽、叶、枝、干上吸吮汁液,严重时可布满整个枝条,造成叶片发黄,梢短、变形、落叶、枯枝,甚至全株死亡,且易诱发煤污病,使叶面变黑,阻碍光合作用,影响树势,从而降低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桔红色,背面褐色,椭圆形,长5-7毫米。腹面平坦,中胸和后胸上的突起显着,四周有淡黄色绵状腊块,并有银白色蜡质和纤维状蜡丝。成熟雌虫腹部下面有一银白色、椭圆形隆起的卵囊,通常有14-16条纵条纹。雄虫细长,长约3毫米,胸部黑色,前翅狭长,灰褐色,腹部末端有钩刺3-4个。
防治方法
1、营林措施:清除田间虫害株和修剪有虫枝条,及时带出田外进行烧毁。
2、生物防治:保护引放澳洲瓢虫,大、小红瓢虫。
3、药物防治:休眠期喷施波普1-3度石硫合剂;若虫孵化期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加10%吡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成虫发生时使用狂杀蚧800—1000倍液或40%速扑杀乳油1500倍液均匀喷雾,喷药时加入适量柴油可增加其渗透性,同时要求药液一定要喷透喷匀。狂杀蚧对介壳虫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