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药>>鳞部

相关简介

编辑

相关释名

  黄鱼,是没有鳞的海鱼。它的形状像鲟鱼,色灰白,它的背部有三行骨甲,鼻上长有胡须,它的嘴靠近颔下,尾部有分叉。它生长在深水处。

  肉:性味

  味甘,性平,有小毒。

古籍记载

《随息居饮食谱》:“石首鱼,腌而腊之为白鲞,性即和平,与病无忌。煮食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多食发疮助热,病人忌之。”

《本草汇言》:“动风发气,起痰助毒。”

《开宝本草》:“和莼菜作羹,开胃益气。”

《本草经疏》:“石首鱼,能开胃,胃气开则饮食增,五脏皆得所养,而气自益矣。”

《本草纲目》记载:黄鱼通利五脏,健身美容。多吃,很难消化。[2]

功效主治

  通利五脏,健身美容。多吃,常难以消化。

黄鱼

  肝:功效主治

  用于治疗瘀血疥癣。不要同盐一起烤来吃。与荞麦一起食用,可致人声音嘶哑。

  大小黄鱼和带鱼一起被称为我国三大海产。夏季端阳节前后是大黄鱼的主要汛期,清明至谷雨则是小黄鱼的主要汛期,此时的黄鱼身体肥美,鳞色金黄,发育达到顶点,最具食用价值。据《吴地记》记载:

  公元前505年,中国东海已经有捕捞活动。,“舟山大黄鱼”是国内最有名的海水鱼类。 体长,略侧扁、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250~1000克左右、背鳍一个颇长,连续、鳍棘部与鳍条部之间有一深凹、鳍棘部后上方有一显著黑棕色大斑。眼后缘有一羽状(皮质)突起、体被小栉鳞、易脱落。侧线完全,每侧各有5条、其中第4条侧线始于胸鳍基下方附近,向后止于腹鳍后端的前上方、体黄褐色。通体有虫纹状白色斑点,背部黄色较深,腹部较浅、此外,自眼隔到尾柄背侧有9个灰褐 色大暗斑。臀鳍浅绿色,有多条黑色斜纹。尾鳍截形灰褐色。

  黄花鱼分为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和小黄鱼(Psendosciaena polyactis),分别为我国四大海洋业品种之一。大黄鱼也叫大先、金龙、黄瓜鱼、红瓜、黄金龙、桂花黄鱼、大王鱼、大黄鲞;小黄鱼也叫梅子、梅鱼、小王鱼、小先、小春鱼、小黄瓜鱼、厚鳞仔、花鱼。都隶属鱼纲,石首鱼科。

  其形态相近,习性相似。这类鱼,体侧扁延长,呈金黄色。大黄鱼尾柄细长,鳞片较小,体长40~50厘米,椎骨25~27 枚;小黄鱼尾柄较短,鳞片较大,体长20厘米左右,椎骨28~30枚。

分布范围

大黄色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小黄鱼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及朝鲜西海岸。大黄鱼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秋冬季节又向深海区迁移;小黄鱼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间产卵后,分散在近海索饵,秋末返回深海,冬季于深海越冬。黄花鱼一般食性较杂,主要以鱼虾为食。由于光学的原因,黄鱼在白天打捞一般呈白色,在夜晚则呈黄色,尤其在没有月光的时候。

  黄鱼又名黄花鱼,生于东海中,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叫鱼脑石,故又名石首鱼。鱼腹中的白色鱼鳔可作鱼胶,有止血之效,能防止出血性紫癜。

  简称“黄鱼“,学名“石首鱼“,是海鱼中较普通的鱼种,渤海所产尤多。每年三四月未开雷前黄花鱼大量上市,有

时价值极贱,虽贩夫走卒、贫困人家,也要称二斤来尝尝,或熏或炸,到处可见。一闻雷声,鱼沉海底,捞网不易,鱼价也随之增高了。黄花鱼有“大黄鱼“和“小黄鱼“两种,大黄鱼肉肥厚但略嫌粗老,小黄鱼肉嫩味鲜但刺稍多。饭馆所用的以大黄鱼为多。海鱼离水便死,不像江河湖塘的鱼可以吃到活的,所以海鱼务求新鲜。黄鱼的做法很多,糖醋鱼、尖钻鱼、干炸鱼、醋烹鱼、松子鱼(即松鼠黄鱼)、烩鱼羹、炒假螃蟹肉、抓炒鱼、红烧鱼,都可算为美味。家庭所做黄鱼,以“侉炖“为主,黄花鱼肉如蒜瓣,脆嫩比淡水鱼好,每值庭花绽蕊、柳眼舒青的明媚时节,大青蒜头伴食家厨自做黄鱼,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