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编辑 种中文名:赤地利 【药 名】:赤地利 【科名 】:蓼科 【拼 音】:CHIDILI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蓼科蓼属赤地利植物之根。 【功 效】:解毒止痢、破血止血、燥湿止带。 【主 治】:用治赤白冷热诸痢。用治跌打损伤瘀血出血者。用治湿热带下赤白者。 【性味归经】:苦,平。无毒。入肝、脾、大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9克。 【别 名】:山荞麦(《图经本草》)、赤薛荔(《本草纲目》)、五毒草、蛇茧、五蕺(《本草拾遗》)、杠板归(《和汉药考》)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二月八月采集,得细锉用,蓝叶并根同入生绢袋盛之,蒸一伏时,去蓝晒用。 【拉丁名】:Poly-gonum chinense L. Var. Thunbergianum, Meisn 【考 证】:始载于《图经本草》。 [相关文献] 1 [历史] 金荞麦名见《植物名实图考》,误冠以“赤地利”之名。吴其濬曰:“江西、湖南通呼为天荞麦,亦曰金荞麦。茎柔披靡,不缠绕,茎赤叶青,花叶俱如荞麦,其根赭硬......"观其附图与现时药用金荞麦一致。 《草本从新》和《本草纲目拾遗》载有“开金锁”。《草本从新》栽:“产江浙,叶如萆薢,高三四尺,根如首乌而无棱,肉白色而无纹,略似菝葜而无刺,”亦即指此而言。 本品看来并非是《唐草本》的“赤地利”,因《唐草本》、《图经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载赤地利是蔓生,而且《证类本草》“华州赤地利”的附图也显然和金荞麦不同。 2 [五毒草的本草考证] 五毒草载于<本草拾遗>,后诸多本草学虽有记载,但皆存混乱之象,<本草纲目>在赤地利项下李时珍曰:"五毒草即赤地利."这一结论对明以后的本草学影响较大,以此延误至今,莫衷一是,现考证如下. 3火炭母,蓼科。别名:赤地利,乌炭子、火炭星、黄鳝藤、晕药、白饭草、野辣蓼、乌饭藤。 多年生草本。单叶互生,有短柄,叶柄基部两侧常有一耳垂形的小裂片,常早落;叶片卵形或短圆状卵形,长5~10cm,宽3~6cm,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截形或近心形,全缘,上面绿色,常有紫黑"V"形斑块,下面有褐色小点;两面无毛,有时下面沿脉有毛;托叶鞘膜质,斜截形。花序头状,由数个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或圆锥花序,花序轴密生腺毛;苞片膜质、卵形、无毛;花白色或淡红色;花被5深裂,在果时稍增大,雄蕊8,花柱3。瘦果卵形,有三棱,黑色,光亮。花果期全年,盛期8~9月。 分布于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生于河谷,水边湿地。 全草药用,味微酸,涩,性凉。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