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编辑 学名:Dendranthema indicum (Linn.)Des Moul. 英文名:India Daisy 科名:菊科 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茎基部常匍匐,上部分枝,有棱角,且有细柔毛。叶互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3—9厘米,宽1.5—5厘米,羽状深裂,顶裂片大,侧裂片常2对,卵形或长圆形,全部裂片边缘浅裂或有锯齿;上部叶渐小,全部叶表面有腺体及疏柔毛,深绿色,背面毛较多,灰绿色,基部渐狭成有翅的叶柄,假托叶有锯齿。头状花序直径2.5—4厘米,在枝顶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或不规则的伞房花序,总苞半球形,总苞片4层,长椭圆形,倒卵状长圆形,外层较狭窄,其膜质边缘向内逐渐变宽,内层全部膜质,外层总苞片背面中部有柔毛;外层总苞片稍短于内层;舌状花雌性,花冠硫磺色,舌瓣长约5毫米;管状花两性。瘦果全部同型,倒卵形,稍扁压,无毛,有光泽,黑色,有数条纵细肋,无冠毛。花期-11月。 野生各地旷野,山坡。广布我国各地(除被疆外)。 本种有许多变种和杂交种,栽培类型花色变化多,红白色都有。 花、叶入药消炎、杀菌。 含野菊花黄酮苷,挥发油及倍半萜,野菊花内脂。 ------------------------------------------------------------------ 野菊 野菊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indicumL. 的嫩茎叶。 野菊嫩茎叶每百克含水分85 克,蛋白质3.2 克,脂肪0.5 克,碳水化合 物6 克,粗纤维3.4 克,钙178 毫克,磷41 毫克,还含有挥发油等。 野菊性味苦辛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治痈肿、疗疮、目赤、瘰疬、 湿疹等。《陆川本草》载“清热解毒。治温热头痛、赤眼、痢疾”。《上海 常用中草药》载“治鼻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湿疹、皮肤瘙痒。”脾胃 虚寒者忌食。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破血,妇人腥内宿血食之。又调中止泄。 2.《纲目》:治痈肿,疔毒,瘰疬,眼。 3.《纲目拾遗》:治蛇咬,梅疮,天疱疮。 4.《植物名实图考》:捣敷疮毒。 5.《分类草药性》:根,解烟毒。治头目眩昏,男子虚淋,女子白带。 6.《陆川本草》:清热解毒。治温热头痛,赤眼,痢疾。 7.《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鼻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湿疹,皮肤瘙痒。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鲜用或晒干。 选方: ①治疔疮: 野菊花根、菖蒲根、生姜各一两。水煎,水酒对服。(《医抄类编》) ②治痈疽疔肿,一切无名肿毒: 一、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热服取汗,以渣敷之。(《孙天仁集效方》)二、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各一握,共捣,入酒一碗,绞汁服,取汗,以滓敷之。(《卫生易简方》) ③治瘰疬疮肿不破者: 野菊花根,捣烂煎酒服之,仍将煎过菊花根为未敷贴。(《瑞竹堂经验方》) ④治天泡湿疮: 野菊花根、枣木。煎汤洗之。(傅滋《医学集成》) ⑤治妇人乳痈: 路边菊叶加黄糖捣烂,敷患处。(《岭南草药志》) ⑥治蜈蚣咬伤: 野菊花根,研末或捣烂敷伤口周围。(《睁南草药志》) ⑦治白喉: 一、野菊一两,和醋糟少许,捣汁,冲开水漱口。二、野菊叶和醋半匙,将野菊叶捣烂后,加白醋调匀涂喉头。 (《贵外中医验方》)⑧预防及治疗疟疾: 一、鲜野菊揉烂,塞鼻,每天塞二小时,两鼻孔交替进行,连用三天。二、鲜野菊一两。水煎服,连服三天。(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