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绵马鳞毛蕨、鸡膀鳞毛蕨,野鸡膀子、绵马羊齿、东绵马、日本绵马、牛毛黄。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地下根茎斜生,粗大块状,坚硬,有许多叶柄残基及须根,并密生锈色或深褐色的大形鳞片,鳞片长披针形至线形,长1~2.5厘米。叶簇生于根茎顶端;叶柄长10~25厘米,自基部直达叶轴均密生棕色条形至钻形狭鳞片;叶片草质,广倒披针形,长60~100厘米,中部稍上方最宽处约25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或深裂:中部羽片长10~15厘米,宽2~3厘米;小裂片密接,长圆形,圆头,几全缘或先端有钝锯齿,两面多少被锈色鳞片,下面淡绿色;侧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分布于叶片中部以上的羽片上,生于小脉中部以下,每裂片2~4对;囊群盖肾圆形,直径约1毫米,棕色。
生于林下沼地。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
又名:亚美蹄盖蕨。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状茎粗短,直立或斜生,有较多坚硬的叶柄残基,先端有阔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5~20厘米,禾秆色;叶片草质,长约60厘米,宽约20厘米,先端渐尖,沿叶轴、羽轴和主脉有棕色短毛,2回羽状全裂和深裂,中部羽片长12~15厘米,宽1~2厘米,羽裂几达羽轴;裂片椭圆形,先端钝或浑圆,宽3~4毫米,边缘有浅圆齿,有单一的侧脉5~7对。孢子囊群狭长圆形,囊群盖新月形,全缘,质厚。
生于山谷林下或灌丛中。
分布东北及河北、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西北部。
又名:小叶贯众。
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状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生披针形鳞片。叶簇生,2型,有柄;不育叶片圆倒披针形,长45~90厘米,宽14~25厘米,2回深羽裂,中部羽片宽1~2厘米;裂片边缘浅波状或顶端具圆齿;侧脉单一;下部羽片向下逐渐缩短成耳状。能育叶较短小,挺立,具粗硬的长柄,一回羽状,纸质,羽片向下反卷成有节的荚果状,包被囊群。孢子囊群圆形,生于侧脉分支的中部,成熟时汇合成条形;囊群盖白色膜质,熟后破裂消失。
生于高山林下。
分布东北、华北以及四川、西藏、陕西等地。
又名:高脚贯众、老虎牙、水骨菜。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状茎粗壮,横生或斜升。叶2型,幼时密被绒毛;不育叶片三角状阔卵形,长30~50厘米,宽25~40厘米,顶部以下2回羽状,小羽片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先端钝或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匀密的微钝锯齿。能育叶强度收缩,小羽片条形,长1.5~2厘米,沿主脉两侧密生孢子囊,成熟后枯萎。
生于林下或溪边的酸性土壤上。
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
又名:龙船蕨、赤蕨头。形态参见"东方乌毛蕨叶"条。
贯众常绿粗大多年生草本,高约1.2米。根状茎木质,粗短,直立;有圆柱状主轴,连同根茎密生红棕色长钻形鳞片。叶多数,簇生主轴顶部;叶柄长6~20厘米,黄棕色;叶片革质,光滑,长圆披针形,长60~100厘米,宽10~30厘米,1回羽状,羽片条状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斜心形,边缘有细密钝锯齿,常向下反卷;叶脉下凹,主脉两侧各有一行斜上的三角形网眼,网眼外的小脉分离。孢子囊最初沿网脉生长,以后向外布满叶脉全部,无囊群盖。
生于山地干旱荒坡上。
分布广东、广西、台湾和云南、贵州等地。
又名:大叶贯众。
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状茎租短,倾斜,密生棕色披针形大鳞片。叶簇生;叶柄长30~50厘米,黄棕色,被多数鳞片;叶片厚纸质,长圆形,长30~80厘米,宽20~40厘米,2回羽裂,仅羽轴下部有小鳞片;下部羽片长15厘米左右,宽2~3厘米,羽裂1/2或略深;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长圆形,先端尖,具微锯齿;叶脉网状,有网眼1~2行,网眼外的小脉分离,无内藏小脉。孢子囊群长形,生于主脉两侧相对的网脉上;囊群盖长肾形,褐色,革质,以外侧边着生网脉上,开向主脉。
生于山坡疏林下阴湿处。
分布西南、华南、华东及长江流域各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