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菜栽培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紫菜生产规模小,苗种培育、海上养殖和加 工等生产环节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主要表现在:
1.紫菜种菜的选择缺乏科学性,种菜自产、孢子自采、苗种自养,种质严重退化
2.养殖技术落后
3.紫菜加工是软肋,缺乏市场竞争力。
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选育出优良、高产、抗逆紫菜品种;建立优良品种苗种培育操作规程和海区栽培操作规程;建成从种质选育、苗种培育、海区栽培和精深加工整个完善的产业链,实现紫菜种质更新和改良,加快紫菜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
1.紫菜良种培育技术研究 :开展紫菜的体细胞克隆、人工诱导等生物技术研究,选育出纯合度高、优良性状稳定的品种。
2.紫菜良种苗种大规模产业化制种技术研究:开展选育出的良种贝壳室内果孢子采苗,丝状体培育和促熟等培育技术研究。
3.紫菜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的建立与示范:根据紫菜栽培特点和 象山地区海况条件,建立一套安全、高效的紫菜新栽培模式及可供大规模生产应用的技术操作规程。
4.紫菜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紫菜一次,二次深加工新技术,并进行工业化生产。逐渐形成育苗、栽培、加工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1.选育出紫菜优质、高产、抗逆品 种1-2个
2.建立紫菜良种培育中心,苗种培育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3年内良种育苗能力达到6000亩
3.开发紫菜良种苗种大规模培育技术和海上栽培模式技术;建立2000亩良种紫菜大规模栽培区,示范区良种的亩产比传统野生品种提高30%以上;辐射区良种亩产比传统野生品种提高2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25%以上。
4.引进先进的深加工设备生产线1条,研发相应生产应用技术,开发紫菜休闲食品、紫菜饮料等2-3新产品。
整个过程可分为丝状体培育与叶状体养殖两个阶段。
即人工采集果孢子,经培育丝状体形成壳孢子囊枝,最后形成壳孢子的过程。一般在育苗室内进行。分贝壳丝状体培育和 自由丝状体培育两种方式。培养贝壳丝状体在 2.3月到9月进行。育苗室多为东西走向,以天窗和侧窗采光,或增设人工光源。培育池可分平面与立体两种。前者水深20~30厘米,培养基质──贝壳(多为 文蛤壳)平放池底;后者池深50~70厘米,贝壳吊挂于池中。春季进行培育时,挑选优良紫菜放散的果孢子制成果 孢子水,均匀喷撒在贝壳上,使之钻入壳内,经4~5个月即可形成壳孢子。
主要的管理措施包括:
①调整光强。初期为3000 勒克斯,到形成壳孢子囊枝后逐渐降至500勒克斯左右;
②施加 营养盐。可根据不同生长期按一定比例施用 硝酸钾和磷酸二氢钾;
③控制水温。使在整个丝状培育期间不受夏季高温和秋季提早降温影响,保证按期采苗。
自由丝状体培育是把果孢子置于玻璃瓶内培养,使其自然生长成丝状体。培养期间的生态条件与同种紫菜的贝壳丝状体基本一致。自由丝状体多作为育种手段进行2次采苗施用,但作为生产方式仍局限于个别地区。
主要包括采壳孢子(又称采苗)、出苗管理及成菜养殖几个工序。壳孢子可在秋季海水下降到一定温度,当坛紫菜贝壳丝状体(27℃以下)和条斑紫菜丝状体(20℃以下)上的壳孢子成熟并开始放散时采集。人工培育的 丝状体可在室内或海区进行收集。室内采苗时,将合成纤维或棕绳编制成网帘作为附着基质放于培养池中,使壳孢子自然附着于上;几小时后,将网帘下海张挂。海区采苗时需将网帘和人工培育的丝状体均置于海中预先设放的装置内,使壳孢子自然附于网帘上。因壳孢子放散有日周期性,放散高峰多在上午10~11点之间,因此采苗一般均需在上午进行。此外也可利用自由丝状体采壳孢子。
网帘下海到肉眼见苗为出苗期。为了早出壮苗、全苗,须将网帘置于适宜潮位,及时清除杂藻并施肥。到成 叶期要合理施肥、防止病害并适时采收。日本采用的冷藏网技术,即在幼苗长到1~3厘米时,将其快速干燥至含水量20%,连同网帘置入-20℃冷库密封保藏数十天至1年后再放回海区继续生长,既有助于避开病害发生期,又可用冷藏网帘替换紫菜质量下降的网帘,使生产的紫菜保持幼嫩。
叶状体的养殖按网帘在海区的安置方式可分为半浮动式和全浮动筏式(见 藻类养殖),前者适用于浅海滩涂,后者主要用于深海海区。这两种方式现都采用全人工培养丝状体和人工采苗提供苗源,在生产上占主要地位。此外,中国尚有菜坛式养殖法,主要利用天然壳孢子在 岩礁上养殖,单位产量高,但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不稳定。中国利用 细胞工程技术将条斑紫菜与坛紫菜的体细胞附着于网帘上培养叶状体也已成功。
叶状体约经半年时间培育后,至翌年春季可用机械或手工定期多次收割鲜菜。鲜菜经切割、清洗制饼和干燥后做成商品紫菜出售。干品既可作烹调原料,也可经再次加工成为罐头和其它食品供直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