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肺孢子虫病卡氏肺孢子虫简称肺孢子虫,由于carinii(1910)首次对寄生于大白鼠组织中的虫体作了基本表述而定名。该虫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肺组织内,可引起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或称肺孢子虫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机会致病原虫。其分类地位尚未明确,因其有孢子增殖阶段,暂定为孢子虫纲的原虫。1952年捷克学者从患间质浆细胞性肺炎死亡的16例小儿的肺渗出液中都找到该虫,因而确认它是引起这种肺炎的病原体。1981年一例,PCP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并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其次,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术成功后,恶性营养不良、大量的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以及放射线照射等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诱发本病,故越来越受到国外重视。
形态:卡氏肺孢子虫生活史中主要有两种型体,即滋养体和包囊。在姬氏染色标本中,滋养体呈多态形,大小为2—5μm,胞质为浅蓝色,胞核1个,呈深紫色。电镜下,滋养体表面有许多微细的管形突起。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4—6μm,囊壁较厚,姬氏染色的标本中,囊壁不着色,透明似晕圈状或环状,成熟包囊内含有8个囊内小体,每个小体都呈香蕉形,横直径1.0—1.5μm,个有一个核。囊内小体的胞质为浅蓝色,核为紫红色。
生活史:卡氏肺孢子虫在人和动物肺组织内的发育过程已基本清除,但在宿主体体外的发育阶段尚未完全明了。感染期为成熟包囊,包囊经空气传播而进入肺内。动物实验证实,其在肺泡内发育的阶段有滋养体、囊前期和包囊期三个时期。滋养体从包囊逸出经二分裂、内出新芽和接合生殖等方式进行繁殖。滋养体细胞膜逐渐增厚形成囊壁,进入囊前期;随后囊内核进行分裂,每个核围以一团胞质,开始形成囊内小体。发育成熟的包囊含8个囊内小体,以后脱囊而出形成滋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