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热鹦鹉热的病原是一种寄生于动物细胞内的微生物,属于衣原体科、衣原体属。用光学显微镜可查到,比细菌小而比一般病毒大,直径300-400nm。具有由粘质酸形成的细胞壁,细胞质中具备DNA及RNA,并有不完全的酶系统。在宿主细胞质的空泡内增生,具有特异性包涵体,与病毒包涵体所在部位及性状不同。二分裂繁殖。对抗生素敏感。衣原体属中依据包涵体性状,对碘染色及对碘胺敏感的差别分为二种,即鹦鹉热衣原体(C.psittaci)和沙眼衣原体(C.trachomatis)。前者的包涵体不含糖元,形状不规则,广泛散在于细胞质内,不压迫细胞核,不能被碘染色,对碘胺敏感。
鹦鹉衣原体在形态上有两种独特形态:原生小体(EB)和网状体(RB)。原生小体是一种小的、致密的球形体,直径大约0.2-0.4μm,姬姆萨染色呈赤紫色,Machiavallo染色呈红色。原生小体不运动,无鞭毛和纤毛。网状体是细胞内的代谢旺盛形态,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无感染性。网状体比原生小体大,直径大约0.6-1.5μm,姬姆萨及Machiavello染色呈青色,渗透性差。
衣原体对季胺化合物和脂溶剂等特别敏感。对蛋白变性剂、酸和碱的敏感性较低。对甲苯基化合物和石灰有抵抗力。碘酊溶液,70%酒精、3%双氧水,几分钟内便能被杀死,0.1%甲醛溶液,0.5%石炭酸经24小时使其灭活。在干燥情况下,在外界至多存活5周,室温和日光下至多6天。60℃10分钟失去感染性。20%的组织匀浆悬液中的衣原体56℃5分钟,37℃,48小时,22℃,12天,4℃50天后被灭活。在50%甘油中于低温下可生活10-20天。-20℃以下可长期保存,-70℃下可保存数年,-196℃保存10年以上,冻干保存30年以上。
已知鹦鹉热衣原体具有下列三种抗原。
1、属共同抗原:所有衣原体都具有的共同抗原。存在于衣原体的细胞壁中,耐热,溶于乙醚,具有属特异性,而无种特异性。
2、种特异性抗原:不耐热。
3、型特异性抗原:此种抗原存在于外膜蛋白质中,Winsor和Grimes应用免疫斑点法证明,在12个鹦鹉衣原体分离株存在2个血清型。
鹦鹉热衣原体能产生一种血凝素,能凝集小鼠和鸡红细胞。能产生内毒素,其化学成分可能是脂多糖。鹦鹉热衣原体按其自然致病力分为强毒株和弱毒株。强毒株能引起急性流行,死亡率为5%-3%。弱毒株引起慢性或进行性流行,在没有继发细菌和寄生虫感染时死亡率低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