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查大致上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方法2类。
侵入性方法是指经内镜检查活检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幽门螺杆菌培养以及组织学检查等。
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包括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检测、14C-尿素呼吸试验或13C-尿素呼吸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在常规检查方法中可能最具价值。该方法具有高敏感性(85%~95%)和高特异性(98%),而且价廉,易于操作,检查结果快速得到。Giemsa或warthin-starry染色的组织学检查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超过90%鶒。该方法较为简便,显微镜较易识别涂片上的幽门螺杆菌可以避免尿素酶试验的假阳性或假阴性,与尿素酶试验联合检查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健康搜索。在所有鶒的幽门螺杆菌诊断方法中,取胃黏膜作幽门螺杆菌培养最为可靠,被视为诊断幽门螺杆菌的“金标准”,其敏感性稍差(70%~80%)因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需要特殊设备鶒,而且技术难度较大,有时培养不易成功,多数医院不将幽门螺杆菌培养作为常规检查。
然而幽门螺杆菌培养在抗生素的选择上独具价值,特别是对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失败者。应用酶标法检测血清抗lgG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0%)该方法易于操作,病人较易耐受,相对价廉,如阳性则表示目前或过去曾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特别适于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幽门螺杆菌感染治愈后,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滴度逐渐下降滴度明显下降或转阴约需6个月,因而血清学方法不能确定幽门螺杆菌感染鶒是否治愈应用放射性核素14C或13C标记的尿素做呼吸试验,可判断受试者胃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14C或13C标记的尿素口服后,胃内的幽门螺杆菌含有健康搜索的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为氨和14C或13C,后者自呼吸道呼出而被检出。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尿素呼吸试验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既可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确立,也可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治愈的依据。13C尿素呼吸试验健康搜索的优点是无放射性,缺点是操作复杂,需特殊设备,且价格较贵。相比之下,14C尿素呼吸试验易于开展但14C具有放射性是其不足。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健康搜索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DNA的方法也逐步开展。目前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较多,主要的目的有2方面,一是检查幽门螺杆菌的DNA序列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对幽门螺杆菌进行细菌分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基因片断和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原基因片段鉴于PCR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健康搜索因此通过该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具有极高的敏感性。有研究表明,利用PCR技术检查幽门螺杆菌尿素酶相关的基因片断的灵敏度可达10~100个幽门螺杆菌或0.01~0.1pgDNA除了检测胃黏膜组织中的外,PCR技术还可用于唾液、牙斑、胃液以及粪便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幽门螺杆菌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幽门螺杆菌质粒幽门螺杆菌核糖体指纹图技术有助于鉴别分离菌株的亚型,任意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分析法也能较好地分辨幽门螺杆菌菌株的亚型。这些方法对临床上判断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幽门螺杆菌的再次感染是复发抑或交叉感染很有帮助。
2.胃酸测定在基础情况,正常人为2mmol/h,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平均分泌为4mmol/h若基础胃酸排出量(basalacidoutput,BAO)>10mmol/h应考虑为胃素瘤(gastrinoma,Zollinger-EllisonsyndromeZES)若BAO接近最大胃酸排出量(maximalacidoutputMAO),BAO/MAO≥0.6时,ZES可能性更大。虽胃酸测定对十二指肠溃疡术前和初次手术方式的选择意义不大,但作为溃疡病患者作迷走神经切断术术前、后测定胃酸,可藉以评估迷走神经切断是否完整有帮助,成功的迷走神经切断后MAO下降70%。胃部分切除术后复发溃疡胃酸测定BAO≥2mmol/h若>4mmol/h,几乎可肯定复发溃疡。进行胃酸测定前必须停止抗酸药物,停药时间,H2受体拮抗药48h,omeprazole5天健康搜索。
3.血清胃泌素测定正常空腹血清胃泌素<100pg/ml,这一基础胃泌素瘤的筛选试验是每一位溃疡患者均必须进行的因大多胃泌素瘤病人溃疡的部位和症状同一般溃疡病人相似,难以区别。尤其是内科治疗失败患者内分泌腺瘤病、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溃疡手术后仍有溃疡症状者。空腹血清胃泌素>1000pg/ml应高度怀疑ZES。患者血清胃泌素为100~500pg/ml,需要做激发试验以释放胃泌素。静脉注射胰泌素后ZES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迅速升高,通常升高>200pg/ml健康搜索,而胃窦残留、胃窦G细胞增生、幽门梗阻等,血清胃泌素水平不变,下降或升高<200pg/ml。
其它辅助检查:
1.X线钡餐检查现多采用钡剂和空气双重对比造影技术及常规钡餐检查相结合来诊断十二指肠溃疡。仰卧位双对比造影可以发现后壁溃疡,但有时充气的胃窦可将球部掩盖,特别是胃位置较高或呈横位(牛角型)时,病变容易被掩盖,应采用半立或立位显示较好。大约50%的溃疡发生于前壁仰卧位双对比造影不易发现病变或仅显示“环形影”健康搜索,容易与隆起性病变相混淆,俯卧位双对比造影可显示病变,但常因胃窦鶒的重叠而显示不佳,俯卧位压迫法有助于病变的显示。
(1)龛影鶒: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诊断的直接征象。其龛影一般较小,常为绿豆或黄豆大,直径很少超过1cm。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时龛影的显示受球内钡剂量、体位等的影响,有人统计597例十二肠球部溃疡中,能显示龛影者101例,占17%。球部龛影多见于球部偏基底部,正面观呈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环圈形和点线形,边缘大部光整,加压检查龛影周围有形态规则柔顺的透明区为溃疡周围炎症水肿造成,侧面观为突出于腔外的半圆形乳头形及锯形龛影龛影代表溃疡的大小、形态、位置,球后壁溃疡处于近地壁(靠近台面),由于低洼积钡,大多显示为圆形或椭圆形龛影,球前壁溃疡处于远地壁(远离台面),由于溃疡腔内钡剂排空,溃疡面涂布薄层钡剂,X线与溃疡侧壁相切,即可显示出线形环圈影,也称之为“环圈征”此时环状影的外缘锐利而内缘模糊,据此可与隆起性病变进行鉴别。
球溃疡切线位观可见龛影突向腔外呈乳头状或长方形,穿透性溃疡的龛影比较大而深,一般超过0.5cm,在立位时甚至可见液平面,巨大的穿透溃疡其龛影直径可达2~3cm,不要误认为是球部本身巨大溃疡多在后壁常深入胰腺,周围有宽的透亮带,但必须在钡餐进入十二指肠球后或降部时,才能显示这个透亮带的全貌。活动期溃疡,由于周围组织充血水肿,X线可显示环形透亮晕,切线位有时可见Hampton线和项圈征愈合期溃疡,由于纤维组织增生,龛影周围黏膜皱襞呈放射状集中。但是有些浅小溃疡不能发现龛影。所以钡餐检查未发现龛影,不能排除溃疡的存在(图1)。
(2)黏膜皱襞的改变:新鲜溃疡时,龛影周围因伴有炎症、水肿,可见黏膜皱襞增粗、变平及模糊以至消失于水肿透明区之中,修复期因纤维组织增生、收缩,形成以龛影为中心的黏膜皱襞纠集征象,即呈现“车辐状”皱襞形态。
(3)变形:球部变形是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表现,产生变形的原因主要有功能性和器质性2类,溃疡周围水肿肠壁向腔内呈局限性突出;环状肌或纵形肌痉挛收缩,球部某一侧产生切迹;瘢痕收缩;球部浆膜炎性粘连和牵拉鶒球变形的形态各异,主要有:球一侧(以大弯侧多见)的切迹样凹陷;球呈两叶、三叶及花瓣形变形;球呈假憩室样变形,当溃疡偏球的基底部时可于大弯或小弯侧形成的变形更为复杂,形成多个憩室变形等;严重的瘢痕收缩可造成球狭小,并伴有幽门梗阻(图2)。
(4)其他征象:①激惹征,由于球部有溃疡和炎症存在,钡剂在球部不能停留,一到达球部立即排空;②幽门痉挛,较久不能开放;若形成癫痕狭窄,则产生幽门梗阻;③胃窦痉挛,胃窦变狭窄;④胃分泌增多形成空腹潴留;⑤局部压痛,球部有明显固定压痛可作为诊断参考。
2.内镜诊断内镜检查是十二指肠球溃疡形态学诊断最可靠的方法它可以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部位、大小、深浅、形态、数目及活动性等作出明确的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多见于前壁,其次为大弯,再次为后壁小弯。其形态基本与胃溃疡相同,但有以下特点:一般较小,约80%溃疡小于1cm;多发性、线状霜斑样及对吻性溃疡较多见;常引起幽门及球部变形或狭窄;溃疡一般为良性,无需常规活检X线钡餐造影和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溃疡确定诊断的最有效方法,X线钡餐造影的优点:便宜;非侵入性检查,病人痛苦小;发生吸入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较小胃镜的优点:在发现糜烂及比较浅的溃疡方面更敏感;能取得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在球变形等X线钡餐观察有困难时,胃镜可以直接观察有无溃疡。
3.CT检查由于十二指肠球部相对于胃腔而言较为狭小当球部出现溃疡时,引起的变形常常是最不明显的征象,而龛影在球部变形的影响下,在CT图像上常不易显示。球部变形CT表现为正常三角形消失,球部肠腔狭窄,可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明显的变形可致球部呈细线状狭窄。其黏膜面多不规则,可呈锯齿状而浆膜面相对光滑鶒。十二指肠球部的肠壁增厚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又一征象,多见于反复发作的陈旧性溃疡。此时球部由于壁的增厚及幽门的变形,而易被误认为是胃窦的一部分,仔细观察其走行,注意其与十二指肠降段的关系有助于鉴别在病变的急性期或慢性球部溃疡的发作期,球部肠壁由于水肿而表现为密度减低,肠壁增厚,外缘轮廓模糊水肿还可表现为肠壁的分层现象(图3)。
这一改变在治疗后可看到水肿消退,肠壁轮廓清楚。这些影像学表现对于解释临床症状和评价治疗效果都有一定的帮助。
在慢性反复发作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例中,CT上常见十二指肠球部浆膜面的毛糙不光滑,并可看到以球部为中心周围脂肪间隙内较长的多发放射状纤维索条影,周围脂肪组织密度可有轻度升高长的索条可延伸至结肠肝曲及胆囊区。出现这些表现的原因,我们考虑是由于十二指肠壁不似胃壁那样厚,溃疡时更易于出现透壁性的炎症水肿,继而引起肠壁外的瘢痕化改变所致。 >基础胃液分泌量 >基础胃液分泌量/高峰胃酸分泌量 >尿素 >幽门螺杆菌抗体IgG >最大胃酸分泌量 >潜血反应(粪便) >类风湿因子 >胃泌素 >脱氧核糖核酸染色 >血小板 >量(胃液) >高峰胃酸分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