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的来源
佝偻病1.母-胎转运 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尤其孕28周之后,胎儿体内25-(OH)D3的贮存可满足生后一段时间的生长需要,因此,早产儿这一部分的贮备较少。
2.自身合成 皮肤中的7-脱氢胆骨化醇(7-DHC),是维生素D生物合成的前体,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波长290~320nm),转变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皮肤经日光照射产生维生素D3的量与日照时间、肤色、波长、暴露皮肤的面积密切相关。
3.食物来源 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很少,母乳含维生素D少,谷物、蔬菜、水果不含维生素D,肉和鱼类含量很少。配方奶粉和米粉在加工时强化维生素D,婴幼儿可从这些食物中获得维生素D。
维生紊D的生成与功能
1. 维生素D的转化 维生素D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激素,包括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ergocalcifero1,植物合成)和维生素D3(胆骨化醇,cholecalciferol,哺乳动物体内合成)。人类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290nm~315nm)的光化学作用转变维生素D3,直接吸收入血。食物中的维生素D2在小肠刷状缘经淋巴管吸收入血循环。维生素D2和D3被摄入血循环后即与血浆中的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相结合,被转运到肝脏。经肝细胞的25-羟化酶作用生成25-羟维生素D3(25-OH-D3),25-OH-D3是循环中维生素D的主要形式。循环中的25-OH-D3被转运到肾脏,在1-α羟化酶的作用下再次羟化,生成有很强生物活性的1,25-二羟维生素D3,即1,25-OH2-D3。
2. 1,25-(OH)D3的生理功能 1,25-OH2-D3是维持钙、磷代谢平衡的主要激素之一,主要通过作用于靶器官(肠、肾、骨)而发挥其抗佝偻病的生理功能:①促进小肠黏膜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CaBP),增加肠道钙的吸收,磷随之吸收增加,1,25-OH2-D3有促进磷主动转运的作用;②增加肾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特别是磷的重吸收,提高血磷浓度,有利于骨的矿化作用。③与甲状旁腺协同使破骨细胞成熟,促进骨重吸收,旧骨中钙盐释放入血;另一方面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样组织成熟和钙盐沉积。
近年研究认为1,25-OH2-D3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营养成分,在维持机体免疫功能,预防一些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多发硬化、风湿性关节炎)、癌症(乳腺、卵巢、直肠结肠、前列腺)和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