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缺盆;2、照海、三阴交。
配穴:分2组。1、手三里、内关、小海、十宣;2、环跳、阳陵泉、足十宣。
足十宣穴位置:两足十趾尖端,距趾甲0.1寸处。
(二)治法
主穴与配穴之第1组用于上肢病变,其中拇食指病重者加手三里,中指重者加内关,无名指、小指重者加小海。主穴与配穴之第2组用于下肢病变。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据症酌取。缺盆穴,用1寸毫针直刺,得气后作小幅度雀啄法提插,不留针,此穴要注意进针方向及深度,以免引起气胸。手足十宣穴,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深刺,反复提插探寻,使针感放射至手指尖或足趾尖。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8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1年内未发;显效:冬季遇寒而少有复发(趾或指变色和疼痛)。
共治31例,痊愈21例(67.8%),显效10例(32.2%),其总有效率为100%。
针灸
针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尺泽、合谷;2、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气海、关元。
(二)治法
主穴针剌 ,1组用于上肢,2组用于下组。尺泽、三阴交施先泻后补法。合谷、足三里施烧山火手法,具体操作如下:右手持1.5~2寸毫针,左手食指紧按穴区,针剌至得气后,一次插入所需深度。拇指向前反复捻转至针下沉紧,连续慢提重插,倘热生,出针,急闭其穴。会感 迟钝者可配合震刮术。有热感后,针尖朝向病变处,反复探寻,促使针感放散至病所。以上四穴均不留针。出针后,配穴用艾条温和灸30分钟。每是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共治33例,结果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有效率为100%[7]。
针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极泉、臂中、阳池、三阴交。
配穴:体虚加关元、足三里;心情抑郁加太冲、合谷。
臂中穴位置:肘横纹与腕横纹中点连线的中点。
(二)治法
分二法进行。一法为针刺,由医者施行。主穴均取,据症酌加配穴。患者取仰卧位,以28号毫针刺之。极泉穴用2寸长毫针,直刺得气后,略退至皮下,但针尖不可出皮外,继沿腋窝朝前臂方向行扇形刺激,反复提插探寻使针感向患肢末端放散,然后施紧提慢插手法1分钟,取针。臂中穴,取2寸毫针,施合谷刺法:即先直刺,得气。再提升向左向右作斜刺,针芒略向指端行紧插慢提手法1分钟。须会针感先达到中指和无名指,继达拇指,最终到小指,即去针。阳池穴,取1.5寸毫针,直刺1寸许,得气后留针15~25分钟。三阴交,取2寸毫针,直刺施捻转迎随的先补后泻之法。即顺时针方向捻转后,令针感先沿胫骨内缘向阴股方向传导,然后以押手截住该穴上方,作逆时针方向捻转,使针感下行放散至足趾,施术1~2分钟。并将长约1寸许之艾条段置于针柄上,燃着。留针15~25分钟。合谷、太冲采取上下交叉刺法,每次选1穴,直刺得气后略作提插捻转,使针感向肢端放散。足三里,取2寸毫针,直刺得气;关元穴取1.5~2寸毫针,直刺,使针感向周围或会阴部放散。留针15~25分钟。在留针期间,除三阴交外,阳池、足三里及关元,均可加用温针。
另一法为艾灸,由患者自行操作。于每晚睡前,用艾条雀啄灸阳池、足三里2穴(双侧),约20~3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上述方法每日1次,2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治疗二疗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2年以上未复发;显效:治疗一、二个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治疗后1年以上未复发;好转:治疗一、二个疗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停止治疗1年以内轻度复发,但未作治疗而自行恢复;无效:治疗一、二个疗程,临床症状在治疗期间间歇发作,停止治疗半年内仍多次复发,须再行治疗。
共治43例,痊愈23例(53.5%),显效16例(37.2%),好转3例(7.0%),无效1例(2.3%)。
曾以针刺八风、八邪与上法对照,结果发现,10例病人,经用八风、八邪治疗4周,无1例有效。表明上法疗效是明显的。
氧活平衡净疗术
氧活平衡疗法是由北京武警三院诊疗中心的专家组成员经过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及病例研究,根据雷诺氏病的发病特点,结合当前国际上最权威的治疗技术,引进德国先进设备,通过有效的中药制剂的配合,独创的具有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是当今治疗雷诺氏病的最权威的疗法。
中西疗法
1.西医药治疗
(1)查找到原发病者,治疗原发病为主。
(2)心理疏导治疗:针对患者病情,给予谷维素、安定或镇静药物,或抗抑郁药物。
(3)亦有采用扩张血管药物治疗者,如妥拉苏林、利血平等。
2.中医药治疗
(1)内治法
①肝郁气滞:每遇情绪激动发病,平素情绪抑郁不畅,时有胁肋胀痛,胸闷多太息,身痛无定处,脘闷,食欲时好时差,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方药:柴胡10克、赤白芍各10克、当归15克、香附10克、枳实10克、郁金10克、甘草10克、桂枝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川芎10克、桑枝15克。
②心脾两虚:每遇情绪波动发病,面色少华,心悸胆怯,失眠多梦,头晕,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脉细或细弱。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黄芪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党参10克、远志6克、炒枣仁10克、木香10克、五味子6克、茯苓15克、龙眼肉10克、甘草10克、砂仁5克、桑枝15克。
③寒凝经脉:每遇寒冷发病,平素畏寒肢凉,喜温怕冷,尤以发作时为甚,指(趾)端麻木、刺痛、发凉,紫绀时间较长,伴有轻微肿胀,舌暗或有淤点,脉沉细。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方药:黄芪20克、桂枝10克、当归15克、赤白芍各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细辛4克、红花(0克、桃仁10克、吴茱萸3克、桑陵20克、草蔻5克。
④湿热阻络:反复发作,指(趾)肤肿胀紧缩,关节僵硬,疼痛剥烈,常有静息痛,可伴有指(趾)湍溃疡或坏疽,舌红苔黄或黄腻,咏弦偏数。
治法:清热化湿,通络解痉。
方药:金银花30克、赤芍20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苍术10克、元参15克、甘草6克、乌蛇15克、僵蚕10克、地龙10克、蒲公英30克、丝瓜络10克。
(2)外治法
验方:川椒木30克、辣椒根50克、干姜11克、苏木20克、威灵仙20克,煎水,漫洗双手,每日1次。
(3)针刺治疗:取穴曲池、内关、合谷、中渚、后溪、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太冲,隔日1次,发作时可采用指端点刺放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