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属,革兰染色阴性的荚膜杆菌,为多形态的球杆菌及稍弯曲弧菌,大小不一,一般长度为0.7~1.0μm。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运动活泼。嗜盐生长,最适宜的培养基为含盐2%~4%。最适宜的温度为37℃pH7.4~8.5。菌落形态常因培养条件而异。在SS培养基或血琼脂培养基上大多呈卵圆形,在食盐蛋白胨琼脂上则为球杆菌鶒。其致病因子为该菌产生的耐热溶血素(TDH)和不耐热溶血素(TRH)。TDH的分子量为42×103,100℃10min不能灭活人猴、狗、鼠鶒的红细胞对TDH敏感。曾经从腹泻患者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在Wagatsuma琼脂上出现“神奈川现象”阳性,故认为发病可能与耐热的溶血素有关健康搜索。此外对实验性小鼠的心脏有毒性作用,静脉注入小剂量TDH数秒钟即可使小鼠死亡。TRH分子量为48×103,为两个分子量24×103的亚单位组成。 TRH与TDH有68.6%健康搜索的基因呈同源性,但TRH不耐热,60℃10min即被灭活。两种溶血素均可引起肠黏膜充血、水肿轻度糜烂并可通过cAMP和cGMP途径导致分泌性肠液潴留及腹泻。副溶血性弧菌对酸较敏感当pH6以下,即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1~3min即死亡健康搜索在3%~6%氯化钠溶液中繁殖迅速,每8~9min分钟为一周期,本菌嗜盐性机制与K+-H+反向转运系统有关。对高温抵抗力小65℃时5~10min即可死亡;室温下自来水中,1天内死亡;河水、塘水、井水中不超过2天死亡;但在海水中47天后仍可存活。在-20℃蛋白胨水中,经11周,仍能继续存活本菌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副溶血性弧菌有鞭毛(H)、荚膜多糖(K)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为所有菌株共有无助于分型故O和K抗原为血清型分型基础健康搜索。已知有12种O抗原,至少59种K抗原。根据其菌体O及鞭毛抗原H的不同可分为25个血清型,B,E,H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血清型。按噬菌体分型,我国至少已获九个型。 发病机制: 副溶血性弧菌对人的致病性已经清楚,但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资料表明,摄入一定数量活菌(105~107),可使人致病,细菌能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尸体解剖中发现肠道内有病理性损害,说明细菌直接侵袭具重要的作用现证实TDH和TRH除均有溶血活性外,还含有肠毒素作用健康搜索均可致肠襻肿胀充血和肠液潴留,而引起腹泻。
副溶血性弧菌的致腹泻机制认为与弧菌脂多糖肠毒素成分有密切关系健康搜索,类似霍乱弧菌的不耐热毒素(CT),可通过cAMP和cGMP的介导而引起分泌性腹泻。此外耐热溶血素有特异性心脏毒作用可引起鼠、豚鼠心肌细胞发生病变,可引起人体心房颤动期前收缩健康搜索。病理变化为急性小肠炎,以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上部较明显,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鶒,可深达肌层及浆膜层,有轻度糜烂,但无溃疡。组织学上中性粒细胞浸润内脏(胃、肝、脾肺)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