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旁疝的发生与病人全身和局部的情况密切相关,腹壁薄弱,术后腹压增高,营养不良,肥胖和局部感染等均是造口旁疝发生的基础,同时,造口部位的选择,造口技术与造口旁疝的发生也明显有关。
营养不良(24%)
恶性肿瘤,贫血,低蛋白血症,过于肥胖,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及缺乏维生素等,均可影响术后组织的修复,若肠管(或输尿管)与人造通道未能完全愈合,即增加造口旁疝的发生机会。
造口位置选择不当(20%)
一般认为,造口旁疝的发生率与造口位置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腹直肌具有约束功能,经腹直肌造口者,造口旁疝发生率较低,而经腹直肌旁或切口造口者,造口旁疝发生率相对较高,而腹膜外造口,更可降低造口旁疝以及手术后早期内疝的发生率。
造口区域的组织缺陷 (10%)
如造口区域的组织缺损,横向肌肉的收缩作用等,使造口旁组织向四周收缩,致造口的口径扩大。
腹壁肌肉的退行性变 (15%)
老年患者腹壁肌肉出现退行性变,修复能力降低,强度薄弱。
放疗和化疗 (14%)
造瘘(口)者多为结直肠肿瘤,膀胱肿瘤,肠梗阻,克罗恩病等患者,术后常需要进行放疗和化疗,影响正常组织的代谢和伤口修复。
手术操作不当 (13%)
常见情况有:
①手术操作粗暴,血管或神经损伤过多导致肌肉萎缩,腹壁强度降低,
②无菌操作不严格,止血不彻底,术后出现切口感染,
③麻醉不满意,强行牵拉缝合,局部张力过大以及各层组织对合不良。
造口旁疝造口旁疝的分类方法有两种。
1.按疝内物脱出位置分类 有四种类型:
①真性造口旁疝:一腹膜囊由扩大的筋膜缺损处突出者,临床最常见,约占造口旁疝的90%。
②造口间疝:筋膜缺损扩大,腹腔内肠襻伴随造口肠襻向皮下突出者,此型多数合并脱垂。
③皮下脱垂:筋膜环完整,肠襻冗长突出皮下,系假性疝。
④假性疝:由于腹壁薄弱或腹直肌外侧神经损伤,造口肠襻脱垂。
2.按疝体大小分类 有4型:
①小型造口旁疝:直径<3cm。
②中型造口旁疝:直径大于3~6cm。
③大型造口旁疝:直径大于6~10cm。
④巨大型造口旁疝:直径>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