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道首页>>箸的扩展资料

扩展资料

编辑

棋子

  箸是古代中国象棋中的一枚棋子

筷子

箸(筷子)

古人称筷为箸,自商代箕子怖象箸(《夜读拾得录(一三一)》),汉代张良借箸为筹(《夜读拾得录(八十四)》)及宋代宋仁宗的“一下箸为钱二十八千”(《夜读拾得录(五十一)》),两千年间一直沿用。据说,到明代才逐渐称呼筷子。如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载,吴中民间俗讳,因箸,同住音,行舟讳言“住”,所以把“住”改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快,李豫离在《推篷寤语》中说:“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用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旧著已经谈论很多。而从考古资料提供的两点信息,可能知者不多,可以作为对古人用筷的进一步了解。

一是筷子最初的器形,为两头粗细一样。先秦时期的箸,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如云南大波那木椁墓出土的铜筷,整体圆柱形。湖北云梦大汶头一号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都属于西汉早期墓葬,出土的竹箸,也都是两端粗细一样。到了汉代后期,才出现首粗足细的箸。再者,古代的箸,直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这是因为古人的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梜(即箸,同器异名),其无菜者不用梜。”夹羹内之菜,没有过重的分量,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因而径细亦可。

古人餐具也很讲究清洁。酒杯有杯盒,食杯也装盒,箸皆盛放于 或筲(即箸筒),如同今日的筷筒。上世纪湖北江陵和云梦的汉墓中出土的箸,就整齐地装在竹筒内。这个竹筒叫做 或筲,同墓出的遣册内,记此名称。饭后洗涤干净的箸,不能乱扔乱放,要放进箸筒,不受脏污。既简便,又卫生。要谈筷文化,这也是个小小的亮点。

①铜箸(战国) ②竹箸(汉)

③银箸(唐) ④竹箸(元)

⑤竹箸(明) ⑥筲筷筒(汉)

【۩相关文章】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