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纲目》 :凝水 石 其气大 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 ,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用者详之。
2.《本草经疏》:凝水石,《本经》味辛气寒,《别录》加甘,大寒无毒。《经》曰,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又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大 寒微咸之性,故主身热邪气,皮中如火侥,烦满,及时气热盛。 五脏伏热,胃中热也,易饥作渴,亦胃中伏火也,甘寒除阳明之邪热,故能止 渴 不饥。水肿者湿热也,小便多不利,以致水气上溢于腹,而成腹痹,辛咸走散之性,故能除热利窍消肿也。
疗腹中积聚者,亦取其辛散咸软之功耳。凝水石,按本文云盐之精,则与石膏、方解石大相 悬绝矣。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隐君复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难辨,其功能各不同,用 者自宜分别 。生卤地,味辛咸,碎之如朴硝者,是凝水石。其气大寒,能除有余邪热。 《经》曰诸腹胀 大,皆属于热者宜之,诸湿肿满属脾士者忌之,大宜详审,慎勿有误。
3.《本经逢原》 ;寒水石,治心肾积热之上药,《本经 腹中积聚,咸能软坚也;身热皮中如火烧,咸能降火也 。匮》风引汤,《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如无者,戎盐、玄精石皆可代用,总取咸寒降 泄之用耳。
4.《本经 》: 主身热 , 腹中积聚邪气,皮中 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5.《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6.《别录 》: 除时气热盛,五脏伏 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痛。
7.《医学入门》:治小儿丹毒,烧为末,醋调敷之。
8.《纲目》 : 治小便白, 内痹,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
9.《医林纂要》:除妄热 ,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心烦口渴,湿热水肿。
10.《本 草求真》: 敷汤火伤。
11.《本草 求原》: 治心肾实热。
资源分布
1.产于内 蒙古、甘肃、新疆 、 山 东、安徽、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方解石 Calcite 参见“方解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