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海熊腽肭兽(wà nà shòu)
海狗图片集萃拉丁文名:Arctocephalinae
英文名:Fur seal
类属:哺乳动物,
体长:150厘米~270厘米
肩高:低于50厘米
体重:成年雄性体重约270千克,雌性约50千克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鳍足目,海狗科。
海狗 Callorhimus ursinus;northern-fur-seal鳍足目海狗科中比较著名的一种。雄海狗体长1.9~2.2米,重200~240千克,雌性较雄性小1/2~1/3;毛色为灰棕褐以至褐黑色。多见于太平洋北部的寒带海域,沿北美西海岸和亚洲东海岸的岛屿分布。海狗有洄游习性,11月末南下越冬,春季北返。5 月初到太平洋北部小岛繁殖,配偶为一雄多雌。雄海狗间为争夺居处和雌性常相互激烈咬斗,战败者被逐到远离交配群的居处以外。每胎仅产1仔。海狗7~8岁时才能进行交配。捕食鳕鱼和鲑鱼,也吃海蟹、贝类。白天在近海游弋猎食,夜晚上岸休息。听觉和嗅觉灵敏。除繁殖期外,无固定栖息场所。海狗已濒于绝灭,已列为国际保护动物。
海狗体形像海豹,海狗的身体呈纺锤形。头部圆,吻部短,眼睛较大,有小耳壳,身体被刚毛和短而致密的绒毛,背部呈棕灰色或黑棕色,腹部色浅或全身白色,四肢呈鳍状,后肢在水中方向朝后,上陆后则可弯向前方,用四肢缓慢而行。头略圆,颧骨高,眼大,耳壳甚小,口吻短,旁有长须。四肢均具5趾,趾间有蹼,形成鳍足,尾甚短小。
皮色:海狗整体呈白色、 海狗宗灰色或黑棕色,成熟的雄海狗,毛呈很深的褐色,肩部有一些灰色的毛。雌海狗体色较浅,呈灰褐色。头圆,眼1对,大而圆,无耳壳,口须长,颊须刚硬,鼻孔和两耳均有瓣膜,可自由启闭。前后肢均具5趾,趾端有爪,趾间有蹼,形成鳍足;前肢较小,后肢大,后鳍足呈扇形。体色随年龄而异,成体背部灰黄色或苍灰色,带有许多棕黑色或灰黑色的斑点;体腹面乳黄色,下领白色少斑。
海狗和海狮、海豹、的辨别特征:海狮和海狗同属于海狮科,共有7属,14种。它们和海豹的差别为:海狮及海狗的鳍状后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够在陆地上行走,而海豹则不能。
此外,有如小指头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久缺的特征。因雄性颈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为“海狮科”。
海豹:后肢向后伸,不能前弯,所以无法在陆地直起身来;
海狮:后肢能前弯,因此身体能立起来,可以作表演。
海狗:形似海狮,但体表多毛,也被称为“毛皮海狮”。
北海狗分布北太平洋,常栖于千岛群岛一带,于北纬35°以北的北半球海域,偶见于我国的黄海及东海。海狗分为南北两个属,北海狗仅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一种,分布于北太平洋沿岸,其毛皮质量佳,我国称为海龙皮,因此海狗受到大量的捕捉,处于濒危。南海狗属Arctocephalus种类较多,分布也比较广泛,最北到达赤道附近的加拉帕哥斯群岛,最南到达南极和亚南极,在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南部沿海都能见到。海狗喜欢群居,全世界大部分的海狗生活在美国阿拉斯加附近的普里比洛夫群岛,因此这个群岛又有“海狗岛”之称。此外,在靠近堪察加半岛的科曼多尔群岛。干岛群岛和萨哈林岛附近的小岛上,也有一些海狗群居。
海狗海狮科Otariidae包括5种海狮和8~9种海狗,二者外形大体相似,海狮通常体型略大,而海狗毛皮质量极好,又称毛皮海狮或者毛皮海豹。海狗亚科分为南北两个属,北海狗属仅北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一种,分布于北太平洋沿岸,由于其毛皮质量佳,因此北海狗受到大量的捕捉,处于濒危。南海狗Arctocephalus种类较多,分布也比较广泛。
海狗北海狗属(Callorhinus)
太平洋北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
南海狗属(Arctocephalus)
唐森南海狗(Arctocephalus townsendi)
璜费南德兹南海狗(Arctocephalus philippii)
加拉帕戈斯'南海狗(Arctocephalus galapagoensis)
南美海狗(Arctocephalus australis)
亚南极海狗(Arctocephalus tropicalis)
新西兰海狗(Arctocephalus forsteri)
南非海狗(Arctocephalus pusillus)
捕食鳕鱼和鲑鱼,也吃海蟹、贝类。白天在近海游弋猎食,夜晚上岸休息。听觉和嗅觉灵敏。除繁殖期外,无固定栖息场所,捕猎一次需走1000千米的路程。
海狗有回游习性,冬春季节,北太平洋各岛上的海狗群就纷纷离岛向南方回游,遍布整个北太平洋海上, 海狗有的远游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有的远游到日本中部水域。一到夏季,散居各方的海狗又陆陆续续回游到北太平洋故乡进行繁殖。喜晒日光,多集于岩礁和冰雪上,喜群居。捕食鳕鱼和鲑鱼,也吃海蟹、贝类。白天在近海游弋猎食,夜晚上岸休息。听觉和嗅觉灵敏。除繁殖期外,无固定栖息场所,捕猎一次需走1000千米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