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道首页>>鲈鱼的亚种分化

亚种分化

编辑

大口黑鲈

大口黑鲈——远方来的新品种

大口黑鲈原产美国,是一种淡水鱼类。上世纪80年代,作为海鲈鱼的替代品种引入国内。市场上所见到的淡水鲈鱼,多数是这个品种。

体表淡黄绿色,背部黑绿色,其辨认标志是身体两侧中间各有一条黑色横纹,从头部一直延伸到尾鳍。

别称: 加州鲈鱼

英文名:bass

生物学分类

目鲈形目Perciformes亚目鲈亚目Percoidei科太阳鱼,科Centrarchidae属黑鲈,属Micropterus种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Lacepede

外形特征

加州鲈鱼体延长而侧扁,稍呈纺锤形,横切面为椭圆形。体高与体长比为1:3.5—4.2,头长与体长比为1:3.2 ~3.4。

头大且长。眼大,眼珠突出。吻长,口上位,口裂大而宽,为斜裂,超过眼后缘,颌能伸缩。颌骨、腭骨、犁骨都有完整的梳状齿,多而细小,大小一致。

全身披灰银白或淡黄色细小栉鳞,背部黑绿色,体侧青绿。体侧沿侧线附近常有黑色斑纹,从吻端至尾鳍基部有排列成带状,腹部灰白。

第一背鳍9根硬棘,第二背鳍12~13根鳍条,臀鳍3根硬棘,10~12根鳍条,腹鳍1根硬棘,5根鳍条。

已知养殖最大个体长75厘米,重9.7公斤。在江河中垂钓所获最大个体长82.7厘米,重10.1公斤

自然分布

自然分布于北美洲美国中部、东部至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流域。

80年代引入中国大陆广泛养殖,部分地区在水库等半开放水域放流鱼苗,从而进入自然水体。根据钓鱼论坛中垂钓爱好者们的反馈,中国大陆南至广东,北到辽宁的自然水体中,都有大口黑鲈的野外种群存在。

作为引入物种,其生态影响尚未得到评估。

生活习性

在自然环境中,大口黑鲈喜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混浊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静水环境,如湖泊、水库 的浅水区(1到3米水深)、沼泽地带的小溪、河流的滞水区、池塘等,尤喜群栖于清澈的缓流水中。一般活动于中下水层,常藏身于水下岩石或植物丛中。

不耐低温,在水温1~36℃范围内均能生存,10℃以上开始摄食,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水溶氧量要求每升在1.5毫克以上,比鳜鱼耐低氧能力强。

有占地习性,活动范围较小。性情较驯,不喜跳跃,易受惊吓。幼鱼爱集群活动,成鱼分散。

食性

以肉食性为主的鱼类,掠食性强,摄食量大,成鱼常单独觅食,喜捕食小鱼虾。

当水质良好、水温25℃以上时,幼鱼摄食量可达总体重的50%,成鱼达20%。

食物种类依鱼体大小而异。孵化后一个月内的鱼苗主要摄食轮虫和小型甲壳动物。当全长达5—6厘米时,大量摄食水生昆虫和鱼苗。全长达10厘米以上时,常以其他小鱼作主食。当饲料不足时,常出现自相残杀现象。

在适宜环境下,摄食极为旺盛。冬季和产卵期摄食量减少。当水温过低,池水过于混浊或水面风浪较大时,常会停止摄食。

繁殖

1周年以上性成熟。2~7月间产卵,4月为产卵盛期。繁殖的适宜水温为18—26℃,以20—24℃为好。初重 1公斤的雌鱼怀卵4—10万粒,为多次产卵型,每次产卵2000—10000粒。

平时雌雄鱼难以辨别,到了生殖季节,雌鱼体色较暗,鳃盖部光滑,胸鳍呈圆形,腹部膨大,体型较粗短,生殖孔红肿突出;雄鱼则体长,体色稍艳,鳃盖部略粗糙,胸鳍较狭长,生殖孔凹入。

可在池塘中自然繁殖,产卵前,雄鱼在池边周围较浅水处用水草或根茎筑巢,巢穴深3~5厘米,巢直径30~50厘米,距水面30~40厘米处,雄鱼筑好巢后便在巢中静侯雌鱼到来。雌雄鱼相会后,雄鱼不断用头部顶托雌鱼腹部,使雌鱼发情,身体急剧颤动排卵,雄鱼便即刻射精,完成受精过程。雌鱼产卵后即离开巢穴觅食,雄鱼则留在巢穴边守护受精卵,不让其他鱼类靠近。受精卵略带粘性,粘附在鱼巢的水草上和沙砾上,待鱼苗出膜可以平游以后,雄鱼才离开巢穴觅食,孵化时间一般为5~7天。

刚孵出的鱼苗体近白色半透明,全长7—8毫米,集群游动。出膜后第三天卵黄吸收完后即开始摄食小球藻、轮虫,以后摄食小型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在天然水域,孵出1个月内的鱼苗仍集群受到雄亲鱼的保护。

河鲈

河鲈——生物学上的鲈鱼

按照生物学的定义,只有这种河鲈才能被直接成为“鲈鱼”。

在国内,河鲈只在新疆有自然分布种群。

因为其身体两侧各有五道黑色的竖纹,所以俗称“ 五道黑”。

别称:赤鲈、五道黑

生物学分类及拉丁名称

目鲈形目Perciformes亚目鲈亚目Percoidei科河鲈科Percidae属鲈属Perca种鲈Perca,fluviatilis

外形特征

体黄绿色,体侧具5-9条黑色竖带,盆腔及臀鳍黄色至红色,腹部白色;体长可达60厘米。

体侧扁,长椭圆形,尾柄较细。

头小,吻钝,口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长,上颌骨后端达眼的下方,上下颌及口盖骨上均有细齿。前鳃盖骨后缘有许多小锯齿,后鳃盖骨后缘有1根刺。

两背鳍略分离,第一背鳍灰色,后部有1个大黑斑;第二背鳍黄绿色。第一背鳍为8-16根硬刺,其中第4根最长;第2背鳍为3根硬刺和13根软鳍条,以第1、2根鳍条最长。

胸鳍浅黄色,侧位而较低。

腹鳍、臀鳍及尾鳍为橘黄色。腹鳍胸位;臀鳍硬棘2枚,软条7-10枚;尾鳍浅叉形,两叶末端圆。

生活习性

河鲈生活于植物丛生的江河、湖泊中,适宜的生长水温在18℃~24℃,易集群,夜视力极强。

种群:

分为两个类群:一个种群生活于沿岸浅水区,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个体较小,生长也慢;另一个种群栖居于深水区,以小型鱼类为食,个体大些,生长较快,三冬龄可达成熟,最大个体可达500mm。

食性:

凶猛肉食性鱼类,习惯在黄昏及清晨觅食,以袭击方式捕食小鱼、小虾。仔鱼以浮游动物为食,体长达40毫米时,则开始捕食小型鱼类,有时亦食些水生昆虫和甲壳类。河鲈在夏季摄食比冬季为旺,产卵时期通常停止摄食。

性成熟的亲鱼平均为5冬龄,早春解冻后,水温达7~8℃时,即在水势平稳的场所进行繁殖,繁殖前会作短暂洄游。

其他品种

1996~2004年连续多年从加拿大引进大眼狮鲈发眼卵进行实验研究,经过几年的试验,已完全掌握了大眼狮鲈鱼卵孵化、夏花培育、池塘养殖等技术。2004年已人工繁殖试验成功,这标志着生长于北美洲的大眼狮鲈鱼已在我国安家落户,并为我国池塘养殖增添了又一名优新品种。

松江四鳃鲈

别称: 四鳃鲈鱼、 松江鲈鱼、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保护动物

生物学分类及拉丁名称

目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亚目杜父鱼亚目Cottoidei科杜父鱼科Cottidae属松江鲈鱼属Trachidermus种松江鲈鱼Trachidermus,fasciatus

种群现状与人工保护

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面临威胁

鲈鱼曾是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很常见的食用鱼类。近数十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河口入海口附近的污染严重,使此鱼难于进入河湖中索食、肥育和生长;其次捕捞过度和筑拦河坝等原因,已很少见。

保护措施

东北鸭绿江流域

随着鸭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增殖放流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松江鲈鱼数量有了明显的改善。辽宁丹东渔政处为维护增殖放流成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松江鲈鱼保护工作,坚决打击各种破坏这一珍贵物种资源的行为。

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宣传水生野生动物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松江鲈鱼的意义及相关的科普知识。同时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监督,提高公众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大鸭绿江下游重点水域的检查力度,采取陆地巡查、水上清理、放流水域重点巡查等措施,坚决清理地笼子等对松江鲈鱼种群危害极大的非法渔具,加强与工商部门的配合,加大对码头、集贸市场等场所的检查力度,依法查处贩卖松江鲈鱼的行为,对于查获的松江鲈鱼及时进行放生。上半年,共查获地笼子400余延长米,放生松江鲈鱼800余尾。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