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
养过草鱼种的池塘,特别是以前患过草鱼三病(肠炎、烂鳃、赤皮病)的池塘不要用于草鱼种的培育。
对旧鱼塘彻底清淤,通过清淤和曝晒池底,以杀死病菌、病毒,消除鱼病隐患。
把好鱼苗质量关。如果是自繁的,最好在繁殖前对亲鱼进行灭活疫苗的注射。如果需引种,最好从国家或省级苗种基地引进。
草鱼与鲢、鲫的放养比例控制在80:20左右。
草鱼种培育前期,在5~7天内完成鱼苗的驯化抢食,饲料投喂要充足,防止因饲料短缺,造成鱼苗体质弱。
精饲料须用草鱼种专用配合饲料,在7月中旬以前(体长10厘米左右)以投喂精饲料为主,加快鱼苗的生长;7月中旬-9月中旬,减少精饲料的投喂量,增加优质青绿饲料的投喂量,使精饲料与青饲料的比例控制在1:3~4:9;9月中旬以后,适量增加精饲料的投喂量,精青饲料比例控制在1:1~1.5。同时在6月下旬~9月下旬,精饲料中要加入抗菌药防鱼病。
注重日常消毒管理:⑴鱼种培育前期即6月中旬以前,每15天左右每亩用20~30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⑵6月中旬~9月中旬每10天左右每亩用0.2~0.25公斤安勒斯消毒剂全池泼洒.⑶养殖中后期,每月每亩全池泼洒1公斤光合细菌1次。
治疗
寄生虫鱼病:如中华鳋、三代虫等,每亩用灭虫王0.5公斤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用2次。
肠炎、烂鳃、赤皮病:⑴发现草鱼种因患“三病”有一定的死亡数量后,应立即减少精饲料的投喂量或不喂精饲料,也不投喂青饲料。停料3~5天以后,投少量拌有肠炎烂鳃灵的青饲料,以后慢慢增大青饲料的投喂量。待鱼病缓解后,再投喂少量的精饲料。⑵将每亩5公斤大黄干燥片(粉碎),用浓度0.4%的氨水浸泡14小时以上,全池泼洒,连用3天。⑶用纯度99%的卡那霉素粉剂0.5克粘附1公斤芜萍,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左右,连用1周。注意:在草鱼种患“三病”较严重时,忌用含氯药物如漂白粉、二氧化氯等。否则,会造成患病鱼种的大批死亡。
草鱼肝、肾疾病的症断和治疗
草鱼1、黄肝(肝炎)
症状:肝脏显土黄色,胆液显浅黄色或无色。病症严重的一般还伴有肾脏肿大,腹腔有积水,肠道红肿等症状。
病因:由细菌病原体,如嗜水气单孢菌等引起的组织器官病变。
治疗:采用水质改良与体内外杀菌并举的技术措施。
第一天和第三天,每667立方米水体用九州神农1号(二氧化氯)300克,化水后全池泼洒。同时在第一天开始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或抗生素药物,如恩诺沙星(出口产品禁用)或盐酸土霉素等3~5天。
在完成第一个疗程后, 每667立方米水体用施诺克(地衣芽孢杆菌)250克以改善水质,降解有害的游离态氨、氮,控制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
2、绿肝
症状:病鱼离群独游,头和背部有发黑现象等。解剖发现肝脏中有绿色斑块,胆肿大,胆液显深绿色。
病因:草鱼长期、并大量摄取了有刺激性物质的食物;或饲料中霉菌数量超标。
治疗:
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调整或适当减少饲料的投喂量。
投喂药饵。在草鱼饲料中加入解毒、排毒、消炎等药物,如“三黄散”或“肝胆利康散”等,连续投喂5~7天。
3、白肝(脂肪肝)
症状:鱼体肝脏显白色。
病因:饲料营养不平衡,或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
治疗:调整饲料营养结构比例;或降低饲料中的脂肪含量。
4、肾炎
症状:肾脏有炎症且积水,肾功能下降。同时伴有腹腔积水,鱼体外表伴有败血性出血症状。
病因:由环境因素与病原体,如嗜水气单孢菌等,单独或联合引起的肾脏病变。
治疗:每667立方米水体用施诺克(地衣芽孢杆菌)250克,再同时投喂抗菌素药饵,如恩福德(恩诺沙星,出口产品禁用)或氟瑞康(诺氟沙星,出口产品禁用)或抗生素盐酸土霉素等。内服药需拌饵投喂5天左右(视病情调整药饵时间)。
5、花肝
症状:病鱼离群独游,鱼的头部和背部发黑,鳃部带有少量污泥,鱼鳍基部发红,死前常跃出入面。解剖发现肝脏上有绿色、白色相间的斑块,胆液显深绿色或淡黄色,肠道前部发红,有部分病鱼肾脏有炎症。
病因:绿肝与白肝的综合症。
治疗:
调整饲料营养结构比例的同时,适当地减少饲料投喂量或投喂次数,让鱼进行自身调整。
投喂药饵。在饲料中加入解毒、排毒、消炎、促进代谢的药物,如肝泰(鱼肝宝散)十氟瑞康(诺氟沙星,出口产品禁用)或肝胆利康散十恩福德(恩诺沙星,出口产品禁用)或三黄散十盐酸土霉素。
综合方法可参照绿肝与白肝的方法,并加以综合。
二、草鱼肝、肾疾病的预防
调控水质,定期用菌。在养殖水体中定期使用施诺克(地衣芽孢杆菌),用量为每667立方米水体250克;或养殖水体使用消毒杀虫剂48小时以后,再使用施诺克(地衣芽孢杆菌),以控制水体中有害物质的产生。
投喂营养全面的饲料。
注意饲料的卫生指标。
定期消毒,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