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道首页>>大麻的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

编辑

生长条件

温度

大麻大麻随品种类型的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一般从播种到工艺成熟,需大于或等于0℃的积温为 1900-2000℃,到种子成熟,需积温2700-3000℃;对于早熟品种,1600-1700℃的积温即可达到工艺成熟。大麻种子在土温1℃以上时可发芽,但要出苗整齐,一般宜在土温8-10℃以上时播种。大麻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25-35℃,最高不超过45℃,气温高则发芽快而齐。大麻幼苗能耐-5的短期低温,但会严重影响其生长过程。适宜生长气温,苗期为10-15℃;快速生长期为18-30℃,以19-25℃最为适宜;开花到种子成熟为18-20℃,开花期遇-1℃低温,花器受损,-2℃以下则花器死亡,尤以雄花死亡多。种子发芽后10-15天内能耐3-5℃的低温和更低的温度;在-5℃的低温下,它的生长会延迟一些。但是如能供应充分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则苗期的低温对以后的发育和产量影响不大。1957年山东主产麻区大麻出苗后,遇到阵雨结冻,大麻生长并未受到影响。陕西北部有头年冬天寄籽的习惯。黑龙江、吉林两省冬播试验成功。这些都说明大麻苗期抵抗低温的能力是相当强的。 大麻在开花期间不耐低温,开花期遇零下低温,容易死亡,特别雄株死亡多。在生育期中,昼夜平均气温对大麻的生长影响很大,特别是现蕾到开花末期,茎的生长最快,并且干物质大量增加;在这时期,最佳气温应保持16(晚上)-25℃(白天)左右。[2]

光照

大麻是喜光作物。阳光对大麻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长周期内大麻接受到的总的光线照射量,一个是每天接受到的阳光照射量。总体而言,日照射量比总照射量对大麻干物重的影响要大,但总照射量对纤维质量(初生纤维的强度)的影响较大。在留种或油用栽培时,强光有利于麻株腋芽萌发和花序发育,从而提高种子产量。在采麻栽培时,弱光能抑制腋芽萌发,减少分枝地进顶端生长,有利于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阳光充足,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良好,干物重和产量增加。但阳光过于强烈,纤维发育缓慢,而且粗硬。因此就纤维品质来说,以光线较弱的阴天或多云天气为宜。 大麻是短日照作物,缩短日照可以促进开花,但植株矮小,纤维产量低;延长日照,则能延迟开花,延长日照则能推迟开花,由于营养生长期延长,植株生长高大,纤维产量高。也有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的品种类型。

水分

大麻是高秆作物,耗水量较多,每制造一千克干物质需要消耗水分300-500毫升,比小麦、燕麦多1.5-2倍,比玉米多3倍,大麻叶片中水分亏损,会增加包括叶黄素在内的类胡罗卜素含量,因此叶片变黄,光合能力下降。大麻耐大气干旱而不耐土壤干旱,因此灌溉特别有效。 在大麻整个生长期需要50-70cm的降水量,在发芽期及前6周生长期内,土壤要有足够的湿度,快速生长期(柱高增加4-6cm/天)土壤湿度宜高,以土壤水分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0%—80%时,生长发育最好,有利于提高纤维产量。麻在迟播的情况下比早播的发育快,主要生长期消耗的水分占总需水量的80-90%。因此在这时期提高土壤水分有着显著的增产作用。种子成熟期下小雨,可增加种子产量;茎高50-70cm时较耐旱,但干旱高温会促进早熟,株高降低,产量低。而在开花盛期至雄株成熟前,雨水过多,易引起麻秆霉变发黑,也不利于雌株种子的灌浆成熟。大麻生长期间不耐涝,麻田渍水两昼夜则会引起麻株死亡。土壤湿度不但影响纤维产量,与品质也有密切关系,而且还影响到大麻酚类物质的含量。大麻植株培育在土壤全持水量为40%、60%、80%的土壤湿度中,无论雄株或雌株的皮层和木质部的半径、初生纤维的数量和直径以及茎杆和种子的产量,随着土壤湿度增大而提高;土壤湿度相当于土壤全持水量的70-80%时,纤维产量最高,品质也最好。大麻需水量多少与土壤中营养条件有关系,在施肥良好情况下,需水量为575-985立方,而在施肥不良或不施肥情况下需水量增加到790-1180立方。灌溉显著增加大麻水分的消耗,但水分消耗系数随着大麻纤维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增加而减少。矿物质和有机质养料在灌溉条件下,可有效地增加纤维产量和质量。这些都说明灌溉和营养二者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 中国长江以南雨水多,苗期除非天气特别干旱,一般不必灌溉。但在北方栽培,灌溉十分重要。

营养

大麻大麻对氮磷钾三要素的要求,以氮素最多,钾素次之,磷素最少。对于每公顷面积产1吨大麻茎杆而言,需要氮15-20公斤,K2O 15-20公斤,P2O5 4-5公斤。日本山阳农事试验场研究结果表明:大麻鲜茎叶含氮素0.525%,磷素0.133%,钾素0.415%;鲜茎含氮素0.473%,磷素0.111%,钾素0.341%;鲜叶含氮素0.858%,磷素0.275%,钾素0.891%。大麻给予充分氮、磷、钾肥时;其茎中纤维的形成过程进行最强烈。在完全肥料组成中,以氮素作用最大;缺氮时,磷、钾肥对纤维形成所起作用显得很弱。因此,要提高纤维形成过程,早期施氮是很重要的。晚期施氮,对初生纤维形成作用不大,但能增加次生纤维的形成。施氮过多,纤维变粗,强力降低,还会引起病害。 不少试验研究证明,氮磷或氮钾配合使用,比单施氮肥效果好。氮磷钾三者配合使用,增产效果更是显著。这是因为磷肥有提高纤维品质(纤维强度和弹性)和种子产量的效果,钾肥有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以及种子含油量的效果,钾比磷更加影响纤维品质,缺磷影响氮的吸收。实践证明,化肥与农家有机肥配合使用对提高纤维产量和品种具有重要作用。 大麻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三要素是不同的。大麻在开花前的整个营养生长期内均需要大量的氮肥,尤其是前6-8周对氮的吸收比较集中,但氮素过多对纤维含量和纤维强度不利。大麻在整个生长期期内均需要稳定的磷肥供应,直到开花前对磷的需求持续增加,而且磷能促进大麻对氮的有效吸收。从发芽到收获,大麻对钾的需要量持续增加,在纤维形成期内达到最大值。钾的纤维质量的影响比磷要大。大麻不同类型品种,对氮磷钾的吸收和利用是有差异的。一般早熟种大麻吸收和利用养分较不均衡,在它最初二个月内吸收养料占3/4,而绝大部分养料消耗在现蕾到开花的短时期内;晚熟种大麻吸收、利用养料比较均衡。早熟种大麻播后20-25天吸收氮、钾达高峰。雄株从苗期到开花前吸收氮素较多于雌株;雌株在开花期吸收氮素较多于雄袜。 某些微量元素如铜、钠、硼、锰、锌等对大麻生长和提高纤维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实践证明,钾、锰、镁对大麻产量和纤维发育影响最大,锰、镁、钾十镁,增产27-30%,钾、钾十锰增产15-17%。

土壤

大麻对土壤的要求比较严格。种植大麻一般以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力强,土质松软肥沃,富含有机质,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的地块为最好。不同品种的大麻对土壤的PH要求稍有不同,一般土壤pH值以5.8-7.8的弱酸性到弱碱性为宜。在各种土壤中,砂质壤土最适宜种大麻,其次为粘质壤上,重粘土、砂土、重碱土都不好。砂土容易遭旱;重粘土排水不良,春雨积水,容易烂根,也容易遭旱;重碱土容易缺苗,产量也低。中国南方著名麻区之一—安徽六安麻区靠淠河、史河的河湾二岸种麻,多选油沙土、黑土、白砂土、黄夹沙种麻,黄土、粘土不种麻。中国北方著名麻区—山东莱芜、泰安麻区,多在汶河流域二岸种麻。其他各省麻区也大都利用河、湖两岸冲积上种麻。中国大麻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的冲积土壤,也有不少山区栽培大麻,多分布于山涧两侧的冲积土上,少数分布在山坡黄壤和红壤上。一般山坡地种植的大麻产量较低。 土壤性质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纤维质量。

播种育苗

大麻的生长发育需要有效积温24-32℃。幼苗能耐-5-3℃霜冻,短时间低温不致影响麻苗生长。生产上多于早春地表下5厘米处土温在8℃以上时播种。麻苗出土后30天内,多不灌溉,以控苗促根。根据雌、雄苗形态上的差异,可在定苗时选留雄苗拔除雌苗,以提高纤维品质。采种麻田则选留雌苗。大麻生长的适宜气温为19-23℃。麻株日平均生长3-5厘米,生长高峰时可达10厘米左右。此时能耐大气干旱而不耐土壤干旱,故多从出苗1个月后开始连续灌溉,以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在80%左右。结合灌溉早施、重施速效性肥料可促进长茎。留苗密度因各地栽培方式而异,一般早熟品种每亩留苗8-15万株,晚熟品种3-5万株。

施肥

各种营养元素对大麻纤维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大麻是一种需肥较多的作物,对N、P、K三要素的要求:以N素最多、K次之、P最少。N素肥料对大麻增产起主要作用,NP或NK肥配合施用比单施N素肥料效果好,N、P、K三要素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更好。

微量元素施用适当,对大麻的产量与品质也有促进作用。在泥炭土、黑土上施用硼肥、锰肥+锌肥或硼+锰+锌等都有增加种子和茎杆纤维的作用。在泥炭土上施用铜肥有提高长纤维率的效果,施硼肥+铜增产纤维显著。钠可部分代替钾,对提高纤维产量和品质有良好的作用。

大麻增施基肥、早施追肥

中国各地麻农多用有机肥作基肥,一般施有机肥30—40t/h㎡,结合秋季深耕翻入底层,或在春耕时浅翻入土。大麻基肥一般要占总施肥量的70%—80%。各地还有在播种前于土壤表层施入豆饼、麻渣、人畜粪尿或化肥的习惯,使土壤全耕作层肥力充足,迟效肥与速效肥结合既满足幼苗阶段对速效养分的需要,也能较好地保证快速生长期的养分供应。

各种细肥包括饼肥和化肥对大麻产量的效果也不同。据试验研究,在施用圈肥60t/h㎡的基础上,加施饼肥1500kg/h㎡,纤维产量为1477kg/h㎡;施圈肥20t/h㎡和硫酸铵225kg/h㎡,纤维产量1380kg/h㎡;施硫酸铵502.5kg/h㎡、过磷酸钙136.5kg/h㎡、硫酸钾67kg/h㎡,纤维产量1328kg/h㎡。施饼肥比其他肥增产6.1%—10.1%,施用饼肥的出麻率也较高。各种有机肥的增产效果也不同,据试验研究,施农家肥均为25 t/h㎡:其中施火粪土纤维产量为1532kg/h㎡、施鸡圈粪的为1460kg/h㎡、施猪圈粪的为1279kg/h㎡、施马粪土的为1137kg/h㎡、以大粪土和鸡圈粪的增产效果较好。

不同化肥种类其增产效果也不同。据试验,在施圈肥60t/h㎡作基肥的基础上,追施纯氮60kg/h㎡,其中施尿素的纤维产量为1467kg/h㎡、施硫酸铵和碳酸氢铵,纤维是量分别为1406kg/h㎡和1357kg/h㎡,不追肥的仅1072.5kg/h㎡。以尿素的增产效果最好。

大麻追肥,一般宜早。以苗高25—750px、将进入快速生长期时,结合灌头水追肥为最适宜。这时追肥要比株高1m时追肥增产5%—15%。追施化肥量一般每公顷用尿素112.5—150kg。有的麻区还在灌二、三水时,对弱苗追偏肥的。此外,有的麻区强调多施基肥而不施追肥,原因是避免化肥量少、撒施不匀,引起田间麻株相互竞长,造成生长不齐,小麻增多,出麻率降低等。因此,追肥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播种

精选种子

生产实践证明,精选种子是培育早苗、齐苗、壮苗的一项有效措施。播种用的种子要经过风选和筛选,除去瘪籽、嫩籽、杂质,挑选饱满、千粒重高、大小均匀、色泽新鲜且发芽率高的种子作种,达到提高出苗率和苗全苗齐苗壮的要求。据调查,使用成熟不良或千粒重低的种子播种,发芽率降低20%—25%,出苗不齐,幼苗瘦弱,易感染病虫,且小麻率高。用隔年的陈种(种皮呈暗绿色)播种,发芽率大大降低,会造成严重缺苗断垄。

确定适宜播种期

大麻种子能在低温(1—3℃)条件下发芽,其幼苗又有忍耐短暂低温的能力,因而形成各麻区播种期的幅度都比较大。从各地大麻播种期看,由于气候、土壤、品种、轮作制度的不同,差异很大。辽宁在4月上旬,吉林、黑龙江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河北麻区沙壤土于4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而阴湿冷凉的下潮地或粘壤土则延到5月下旬播种。山东泰安麻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春麻。6月上旬播种的则为夏麻。

大麻播种期与栽培利用目的不同有关。采麻栽培时,一般适时早播;而采种栽培的,为使种子灌溉浆成熟阶段处在秋季冷凉的气候条件下,一般播种较晚。播种期还要与当地收获时沤麻水温相合拍。大麻在5—250px土温上升到8—10℃以上时播种,从播种到出苗10—15天。在此种情况下,尽早播种,苗期时间长、根系扎得深,能起到培育壮苗的作用。苗壮又为快速生长打下基础,使麻株生长加快,麻田群体整齐,增加有效株数,提高出麻率和增加纤维产量。早播快长又为适时早收,利用较温暖的水温沤麻,达到高产优质,经济效益高的效果。因此,大麻适时早播,既要注意到播种时的地温和快速生长期的气温(19—23℃),还要兼顾到沤麻时所要求的水温(20℃以上),只有三者很好结合,才能起到综合效果。

播种方式

各地大麻播种方式有撒播、条播、点播三种。采种栽培常用点播,也有条播和撒播的。采麻栽培多用撒播与条播。纤维用大麻适于密植,在面积栽培时应采用条播。条播有下籽均匀、播深一致、出苗整齐、便于田间管理等优点。机械条播的行距为312.5px—375px,耧条播的行距一般为325px左右,株距均为5—150px。窄行机机械条行距为187.5px,据试验表明,每公顷留苗60万株、120万株时,窄行机条播的产量比375px机条播分别增产21.2%和8.7%。

播种量及播种深度

中国各地大麻的播种量相差很大,每公顷播种量为15—105kg不等,随品种、栽培目的及播种方式不同而异。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播量多、千粒重高的品种比低的品种播量多、采麻栽培比采种栽培播量多、宽幅条播比机条播或耧播播量多。同时地区差别也很大,如浙江杭州每公顷播7.5kg左右,四川温江每公顷播22.5—30kg,安徽六安每公顷播45—52.5kg,河南固始播52.5—60kg,山西长治播75kg,而山东莱芜则播到90—105kg。大麻种子顶土力弱,宜于浅播。在条播地区以播深75px为适当,超过175px则严重影响麻苗出土;在撒播地区一般覆土50px较为适宜。

种植密度

产量构成因素。大麻纤维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单位面积的有效株数、株高(工艺长度)、茎粗与出麻率几个因素的最佳组织。一般情况下,单位面积内有效株数多、植株长的高而整齐、麻茎上、下粗细均匀、工艺长度与出麻率高,就能获较高的纤维产量。提高种植度是增加有效株数的重要途径。但密度过大,则株高下降。小麻死麻增多,单株产量降低,单位面积产量亦随密度加大而减少。

单位面积有效株数的变幅很大,据调查,大播种450—525粒/ ㎡的情况下,从播种粒数、留苗数、成株数与突收有效株数的关系来看,一般出苗数约为播种粒数的70%留苗数约为出苗数的50%,成株数约为留苗数的60%—70%,而实收有效株数仅为成株数的70%,实收株数为60—75万株/h㎡,成株数中小麻与死株约占30%。

株高、茎粗与出麻率体现株产量。密度对株高的影响是主要的。据试验研究,不同水肥条件下株高均以每公顷留苗75—150万株幅度内保持高峰,株高达160—6750px;超过100万株,则株高随密度的增大而递减;留苗密度为300—600万株/h㎡时,株高由3250px降低到2000px。茎粗也同样随密度的增大而递减。据试验研究,每公顷留亩30、60、90、120万株的茎粗分别为0.849、0.728、0.667、14.45px。出麻率受茎粗的影响很大。由于形成层分化的木质部细胞较多,分化的韧皮部细胞较少,故麻茎较细的出麻率高,麻茎较粗的出麻率低。因此,应当研究出特定条件下的有效株数、植株高、茎粗、出麻率等,使之达到最佳组合,来提高大麻纤维产量。

大麻较耐大气干旱,而不耐土壤干旱。在年降水量600—700mm以上地区均能生长良好。快速生长期土壤湿度宜高,以土壤水分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0%—80%时,生长发育最好。土壤水分不足,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水分充足(包括降雨),则宜实行密植,达到增产的目的。适宜的栽培密度,各麻区也有一定差异。如黑龙江在不同肥水条件下均以留苗120—150万株/h㎡的产量最高;山西、陕西以120万株/h㎡的产量最高;安徽六安则以留苗37.5、52.5万株/h㎡的产量最高,故合理密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田间管理

大麻自播种到出苗通常需10—15天。从出苗到快速生长期开始是大麻的苗期阶段。在此期间麻田管理的中心任务是确保全苗,促进根系发育,培养整齐健壮的幼苗群体,为进入快速生长打好基础。

播后松土

大麻播种浅,特别是撒播及畦播地区播种更浅、撒播种子后,一般要用挠钩或手耙纵横向松土多遍,使表土充分细碎覆土均匀、让种子紧密接触湿土,顺利发芽出苗。播后遇雨,地干表土硬壳影响出苗,要及时轻耙,破除板结,以免幼苗在土中窝黄和造成缺苗。

大麻间苗与定苗

大麻间苗定苗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是麻田留足基本苗、保证密植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间苗和定苗各一次,要求做到早间留匀适时定苗,达到培育壮苗的要求。间苗宜在出苗后10—15天内进行,要求间弱去强留中间,拔除过密的堆轩和生长过高及病弱苗,按预定密度的要求,留匀苗距,使之生长整齐一致。有的麻区间苗两次,第一次在出苗后7—10天进行,只做疏苗工作;第二次则在出苗后10—15天进行,拔高去弱留中间,苗高14—500px时进行定苗。采麻栽培的宜多留雄体,以提高纤维品质;采种栽培的可适当多留雌株,以增加麻籽产量。在定苗时,经验丰富的麻农可大致分辨出雌雄,即幼苗叶片尖窄,叶色淡绿、顶梢略尖的多为雄麻;反之,叶片较宽,叶色深绿,顶梢大而平的多是雌麻,“花麻(雄株)尖头,子麻(雌株)平顶”。

中耕与蹲苗

中耕是苗期的重要管理措施,具在松土除草、散湿增温、促下控上,使幼苗主根深扎和较早较快地生长侧根的作用。麻田要早中耕、细中耕。一般中耕两次,除结合间定苗进行中耕外,在麻田封行前再进行一次中耕。麻田细中耕是中国麻农的传统经验。河南史河麻区就有“锄草如绣花,一碰一个疤”之说。史河麻区采用约150px宽的小锄,轻轻锄出杂草和矮劣麻苗,不碰伤留下的苗,以免形成伤疤,妨碍麻株生长,降低纤维产量和品质。高肥密植而又底墒充足的麻田宜多中耕,并进行蹲苗。蹲苗的时期在幼苗后期至快速生长期到来之前。蹲苗可使幼苗根系深扎,控制旺苗长势,促进弱苗赶上壮苗,以提高麻田群体的整齐度,这样麻株群体在以后能均衡生长、减少弱株,这是高肥密植麻田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具体操作方法是:苗期阶段多中耕,雨后中耕松土;中耕深度由浅而深,始终保持土表疏松干燥,而下层保蓄一定水分;延迟灌头水和追肥,使之达到更好的蹲苗效果。但蹲苗要适度,只有在幼苗不严重受旱、不缺肥的情况下,才能起到良好作用。否则麻株受旱,出现“小老苗”,造成减产。

灌溉与排涝

麻菌生长到750px左右,进入快速生长。从进入快速生长到雄株开花,是大麻生长发育最旺盛的快速生长期。据试验研究,大麻快速生长期所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62.9%—69.8%,维持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最适于这一时期对水分的需要。大麻快速生长期时间短、生长量大、干物质积累多,消耗水分最多,必须抓好灌溉。

北方麻区在大麻快速生长期,正值干旱少雨季节,灌溉与否对产量影响很大。据试验,灌水3—5次的比不灌水的增产19%—27%。华北麻区多为水浇麻地种麻,一般少的灌3—4次,多的7—10次。10天内无雨田间显旱早就进行灌溉。华北麻区一般也是5—6份缺雨,一般风麻梢顶部二、三片叶色呈黑绿,表示缺水,顶部叶发黄则严重缺水,需进行灌溉。灌水需注意“头水轻、二水饱”,即第一次灌水需轻灌,因此时大麻根系尚弱、不耐水,水量过大容易造成土壤过湿甚至局部淹渍,对根系发育不利;同时头水过大,造成土壤板结龟裂,裂缝伤根,也影响麻株生长。灌头水后,麻株迅速生长,侧根大量发生,需及时灌二水。如二水不及时就会严重影响根系和麻株长高、增粗,形成“老苗”,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一般在头水后3—5天,土表一干就灌二水,水量比头水大些。此后视土壤旱情增加灌水次数,以在快速生长期始终保持土壤湿润为好。另外,当麻株高130—4250px时,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特别是密度大的麻田,雨后常出现田间高温高湿,蒸腾量大,导致死麻、烂麻。因此,雨后亦应紧接灌水,以改善田间小气候,麻农称之为“解热水”。

大麻开花期长,并进入皮层增厚时期,这时应适当控制土壤水分,有利纤维成熟。同时开花后落叶渐多,覆盖土面,保持土壤湿润。故此时一般不需灌水。但在采麻栽培及收获前4—5天要灌水一次,增加麻株含水量,便于镰割和缩短沤麻时间,提高纤维色泽和柔软度。采种栽培或雌、雄麻分期收获的地区,雌株种子成熟要比工艺成熟晚30—40天,在此期间应根据田间水分状况,适当灌水,使种子灌浆成熟好,提高种子产量。

后期生长阶段,麻株高大,无论采麻或采种栽培,均应在灌水前注意气候变化、防止灌水时或灌水后遇风倒伏。

病虫害防治

在中国大麻产区,虫害较多、为害较重,病害较少,为害也轻。

大麻的害虫还有玉米螟、朝鲜黑金龟子、蝼蛄、地老虎、金针虫、蜗牛、造桥虫、粘虫等。蝼蛄、地老虎为害幼苗,可捕杀或堆草加毒饵诱杀;蜗牛使麻叶和麻梢粘在一起,抑制生长,可喷石灰液毒杀,其他害虫如发生严重可进行药剂防治。

大麻的病害还有:大麻立枯病、大麻露菌病(或称霜霉病)、大麻根线虫病、大麻白绢病、大麻细菌病、大麻白纹羽病、大麻疫病等,但为害不普遍且不严重,在此描述从略。

麻叶甲

俗称麻跳蚤或地蹦子、地狗子,为一种青铜绿色的甲虫。该虫体长1.8—2.6mm,翅鞘先端浓赤褐色,腿节非常发达,善于跳跃。中国各地麻区均有发生,东北麻区每年发生一次,山东等麻区每次发生两次。麻叶甲以成虫在土中1—37.5px处或麻叶、残草、植物残株及土壤裂缝处越冬。成虫啃食大麻叶片成许多小孔,影响麻株生长,也啃食花序和未成熟种子,以苗期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除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外,还可用八股根及山槐根叶0.5kg,加水2.5kg煮一小时的药液喷杀;实行轮作,清除田间杂草,可减轻为害。

大麻小象鼻虫

此虫专食大麻,在安徽等地为害严重。成虫为害麻虫、麻鞘和腋芽,使麻株停止生长,从腋芽发杈,形成双头。幼虫蛀食麻茎,受伤处呈肿瘤状,遇大风易折断,影响纤维产量和品质,成虫为灰褐色的小型甲虫,体长2.3—2.8mm,体宽1.4—1.9mm,呈卵圆形,口吻甚长,雄虫腹端稍圆形,初产时无色透明,长0.5mm,宽0.3—0.35mm,近孵化进变为暗紫色,长0.7mm,宽0.4—0.43mm。幼虫乳白色,体弯象新月形。老熟幼虫为黄白色,体长3.3—3.8mm。蛹乳白色,长2.35—2.8mm,藏匿于圆形的土茧内。

防治方法:应掌握在成虫刚出土还未产卵之前进行药剂防治。

大麻天牛

中国大麻产区均有发生,以华北和西北较多。被害麻株遇大风易折断,麻皮多呈断条,纤维减产,品质降低。成虫为暗褐色,圆柱形甲虫,胸部和肩上有两条白带;以幼虫越冬;6—7月间变为成虫。幼虫钻入麻茎中蛀食,逐步向麻茎基部移动,虫口处有虫粪痕迹。

防治方法:烧掉麻根、麻杆。6月下旬药剂防治。

大麻褐斑病(或称大麻斑点病)

多数在老叶上发生,最初叶表面出现,暗褐色斑点,以后斑点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中央部分变成淡褐色,周围苍黄色,背面密生灰色的霉。此病多在7月发生,为害严重时形成早期落叶。

防治方法:氮磷钾三要素肥料配合使用,增强麻株抗病力;发病时喷波尔多液2—3次。

大麻菌核病

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生最快。一般于苗高750px时在麻苗离地250px处发生灰黑色不规则形病斑,渐次扩大并密生黑灰色的霉,幼苗即在此折断死亡。当麻株长到1m以上发生此病时,叶片出现不规则形黄白色病斑,其上有许多黑色的鼠屎状的菌核。

防治方法:拔除病株烧草;发病初期喷波尔多液2—3次。

大麻白星病

此病发生于叶部。最初病叶表面沿叶脉处有黄白色或黄褐色小斑点,椭圆形或三角形,长1mm左右。其后病斑扩大与邻近病斑连接形成大4—8×3—5mm的病斑。病斑中央变成黑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周围部分灰初褐色或黄褐色。此病在东北常有发生,一般施肥多且阴湿的麻地发病较重,受害严重时落叶早,生长受阻,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摘下病叶烧掉;注意排水;发病初期喷波尔多液2—3次。

收获

收获期

大麻大麻雌、雄株成熟不一致。雄株于开花末期工艺成熟,雌株则要到主茎花序中部种子成熟时才达到种子成熟。雌、雄株成熟期相差30—40天。因此,大麻是适宜分期收获的。中国甘肃、河南、安徽、贵州、宁夏等麻区习惯于分期收获。第一次在雄株开花末期收割雄株,第二次在雌花主茎花序中部种子成熟时收割雌株。收获早晚对大麻纤维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关系。据试验表明,以雄株开花期收获,纤维产量高、品质好;收获越晚,产量越高,但纤维粗硬,品质变劣;收获过早,则纤维不成熟,虽色白、柔软,但强力降低。

收割

“麻根刈齐土,麻梢砍得嫩”,是各地麻农收割砍麻的标准。据调查,砍麻时麻茬留75px,每公顷少收纤维112.5kg,麻梢多削去175px,每公顷少收纤维37.5kg。因此,收割时应用镰刀贴地平割,随即打净麻叶,削去梢头,并按麻茎高矮粗细和成熟度分级束捆,准备沤麻。并做到当天收割、当天装筏下水沤麻。麻捆不宜放置露天曝晒,因麻杆晒干后沤麻,麻梢部的麻皮与麻骨不易分离。造成损失。

【۩相关文章】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