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历史 龙荔的植株和果实形态介于荔枝和龙眼之间,故称。是广西古老的品种。最早记载龙荔的文献是范大成的《桂海虞衡志》(公元1162年):“龙荔,壳如荔枝,肉味如龙眼,木身似二果,故名。可蒸食,不可生啖,令人发痫,或见鬼物。三月开小白花,与荔枝同时。”宋·周去非著的《岭外代答》(1174-1177)亦云:“静江(今桂林)一种曰龙荔,皮则荔枝,肉则龙眼,其叶与味悉兼二果之特色。皮青便熟,后则转黄。可蒸,食如熟栗,不可生啖,令人发痫,多食能生痰,与荔枝同时。”两位宋人都说不能生吃,显然是迷信传说。其实生吃甜而脆,并没有生痰、发痫的事实。 (二)产 地 龙荔在广西高山密林中有野生分布,在村前屋后有引种家栽。龙荔分布北限比荔枝实生苗还向北移,灵川县甘棠镇五家村、融水县县城、隆林县者隘一线均有龙荔分布,是广西荔枝分布最北的品种,桂林市和阳朔县园林管理所、恭城县和平镇大岭石板田村、荔浦县兴坪镇、巴马县甲篆镇那门村、南宁市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玉林县蒲塘镇等地均有零星种植。 (三)植物学特征 树冠半圆头形,稍开张。主干灰褐色,纵裂较明显,表面粗糙。主干性状似荔枝,但较荔枝粗糙。枝梢灰白色,纵条沟明显,皮孔少而疏,较不明显。枝条极脆。枝条斜生,疏而且壮,平均长15.25厘米,最长者达30.04厘米;节间长2.46厘米。新梢黄绿色,五棱形,纵沟明显,有绣色斑块覆盖。叶片很大,长12.0-21.0厘米,宽4.3-7.6厘米,长椭圆形,略似无患子叶,较薄,淡绿色,嫩叶紫红色。羽状复叶,小叶3~5对,一般5对,互生或对生。小叶柄短,0.5毫米。叶缘微波浪状,叶尖短尖,叶基楔形。叶面和叶背叶脉明显,特别是叶背脉更加明显。叶背密被茸毛。圆锥花序,由枝条顶端或腋芽抽出。花枝粗壮高大,长28.1厘米,直径15.1厘米,状似龙眼。花朵较大,酷似龙眼。花性主要有两种。①雌蕊退化的雄花:花柄长2.5毫米,花萼淡黄色,5枚,一枚叠一枚,复瓦状排列,花冠退化;雄蕊6~8枚,花丝短且细,长1.8毫米,花药淡黄,发达;雌蕊退化完全,几乎看不见,开 花时直径5.1毫米,高3.5毫米。②雄蕊退化的雌花:花萼4~6枚,淡黄色,花瓣退化;雄蕊6~8枚,很短,长1.6毫米;雌蕊发达,花柱很短,柱头两裂,呈八字形,开花时直径6.6毫米,高5.8毫米。1983年在玉林蒲塘观察:每一花序平均有雄能花347朵,占总花数80.45%;雌能花84.33朵,占19.55%;萼片、花丝基部及子房均被茸毛。果实卵圆形,比荔枝果小,比龙眼大,纵径2.06-3.0 厘米,横径2.5-2.7x2.25-2.6厘米,平均单果重5.83-12.7克,大小不均匀。果实初呈绿色,逐渐变为淡黄色,成熟时黄绿色带微红色。果皮厚且韧,果顶浑圆,果肩平。龟裂片细小,微隆起;裂片峰钝尖;裂纹明显;缝合线明显。果肉雪白色,似龙眼肉,厚3.2-4.0毫米,肉质爽脆细嫩,清甜有蜜味,浓香。可食部分占全果重41.8-75.0%,可溶性固形物15.4-19.5%,全糖7.66%,含酸量0.095%,糖酸比值80.63,维生素C含量6.70毫克/100毫升果汁。品质上等。种子圆形,似龙眼种子,纵径1.52厘米,横径1.41x1.38厘米,平均单核重2.1克,棕褐色,呈光泽。 (四)生物学特性 植株较矮,生势中等。玉林蒲塘(驳枝苗)12年生树高2.3米,冠径4X3.4米,干周0.78米。灵川县100多年生(实生苗)树高8.26米,冠径7.12x8.2米,干周1.53米。1983年在玉林蒲塘观察:花芽萌动期3月7日;第一次雄花期4月19日至4月23日,雌花期4月28日至5月5日;第二次雄花期4月24日至4月27日;果熟期在灵川、融水县1984年为7月24日。果未熟时已有甜味,蝽象、蝙蝠喜欢咬食,从而引起浮尘子为害,所以果未真正成熟,已被为害至尽。年年结果。灵川100多年生树最高单株产200多公斤。繁殖方法有实生和驳枝。适应性强,抗旱、抗寒、抗瘠瘦能力强。 (五)品种评价 适应性强,抗寒、抗旱、抗瘦能力强,肉爽味甜有香味,品质较佳,产量较高。但果小且蝽象、蝙蝠为害严重,收获量少,故栽培者日渐少。由于其性状处于荔枝、龙眼两者之间,且其抗寒性强,故在育种和科研上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