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道首页>>牡丹的栽培简史

栽培简史

编辑

隋朝

在1972年甘肃武威市柏树乡考古发现的东汉早期圹墓医简中,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是迄今已有的资料中有关牡丹的最早文字记载。《神家本草经》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此书是两汉以来,有关药物的经验汇编。

牡丹观赏品种的出现,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代。隋炀帝时“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今河南洛阳)……易州(今河北省易县)进二十箱牡丹。有‘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凤娇’等名”(唐·韩屋《隋炀帝海山记》)。不久隋亡,唐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牡丹逐渐兴盛起来。[1]

唐宋

唐代栽培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已选育出重瓣品种,且以“左紫”弛名。唐玄宗时,李白为牡丹填写新词,赋清平乐3首,极写纯白、红紫、浅红等三色牡丹的丰姿秀色,以牡丹之美,赞誉杨贵妃之美貌(宋·乐史《杨妃外传》)。“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由之牡丹之名大噪。唐敬宗时,李正封咏牡丹诗云:“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衣。”牡丹遂有“国色天香”的誉称,更加身价百倍。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牡丹也南下杭州。此外,东北牡丹江一带建有渤海国,与唐交往甚密,遍植牡丹芍药。该地牡丹随渤海的灭亡而绝迹。

到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移至洛阳,洛阳牡丹名冠天下。洛阳人特别推祟牡丹,养花、赏花成为风尚。“洛阳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当时育种技术有很大提高,运用嫁 接法 固定新变异和繁殖苗木,新品种不断涌现,所以欧阳修当年曾惊呼:“四十年间花百变!”在此基础上,牡丹专著先后问世。像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洛阳牡丹图诗》,周诗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均列举了大量的牡丹品种。后因北宋末年战乱频繁,赋税沉重,洛阳牡丹日趋衰败。 当时,陈州(今河南淮宁)、成都也栽植了大量牡丹,皆由北方引进。

到了南宋,天彭(四川彭州市)牡丹享有盛名。天彭牡丹始于唐代,杜甫曾有诗《天彭看牡丹阻水》。陆游《天彭牡丹谱》云:“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崇宁宣和年间,州民多从洛阳购回新花,从此天彭牡丹名冠两川。其时,江南牡丹亦有所发展,宋室南渡后洛阳花事衰抽,杭州却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厅品种,如“重台九心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明清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

明代,牡丹栽培中心移到了亳州(安徽省亳县)、曹州(山东菏泽),国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渐繁盛起来。江南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也有所发展。并多延续至清代及至民国时期。

曹州与亳州皆于明代嘉靖年间引入牡丹(曹州引种牡丹可能比亳州更早),也同于万历年间达到繁盛。只是当时亳州新种较多,名声较大,故成为明代中国牡丹栽培中心。明谢在杭曾任东平府(山东东平)太守,他回忆路过曹州看牡丹的情景:“余过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风送鼻,盖家家畦园之中俱植之,若蔬菜然”(《五杂俎》)。又在一秀才家赏牡丹,“园可五十亩,花遍其中,亭榭之外,几无尺寸隙地,一望云锦,五彩夺目”(《五杂俎》)。到清初就有“曹南牡丹甲天下”之誉称。曹州牡丹盛于明清两代,持续时间很长。

北京自辽、金建都于此,牡丹栽培日渐兴盛。除宫室官署外,城外还有梁家园、清华园、惠安园3大名园栽培牡丹。从明朝时,牡丹被尊为国花。江南明代以江阴牡丹为盛,杭州、苏州一带也有不少种植。清代五口通商以后上海牡丹也曾名噪一时。

到了清代,皇宫内鲜花四季不断,牡丹成为科令摆设。北京花家一般从曹州购进牡丹,一部分盆栽作促成栽培供春节用,一部分植于圃地,出售苗木。

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牡丹得到恢复和发展。山东菏泽牡丹栽培面积已达5万余亩,600多个品种,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中国牡丹栽培、观赏、科研中心,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牡丹栽培的历史,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区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随着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随之变换,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转移过程为:洛阳(隋)—长安(唐)—洛阳(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这是中国牡丹品种群形成和发展的主线。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发展中心:一是长江三角洲、太湖周围及皖东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肃的兰州、临夏;四是广西的灌阳。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