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结核性肉芽肿临床少见,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实验室检查常无特异性,有脊髓压迫症状者及早手术不仅可缓解压迫症状,还可明确诊断,手术前后应充分抗结核治疗。术中对病灶与脊髓粘连紧密不易分离者,不应勉强分离,以免损伤正常脊髓组织,可做结核瘤部分切除,为减轻对脊髓的压迫不缝合硬脊膜,术后予全身正规抗结核治疗,控制结核发展,促进病灶吸收,防止复发。硬膜外结核瘤因未侵犯到脊髓,预后良好,硬膜下结核瘤常侵犯脊髓,手术效果不如前者。
椎管内肿瘤切除术
椎管内肿瘤见于脊髓的任何节段和马尾神经,以胸段最常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之间的成年人占多数。按解剖部位分硬脊膜外、髓外硬脊膜内。髓内3大类。按病理分类以神经纤维瘤、脊膜瘤及胶质细胞瘤(包括星形细胞瘤及室管膜瘤)3种最为常见。椎管内肿瘤中良性者居多,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约3/4可手术切除治愈。病人年龄即使较大,如70岁以上,有时亦可较好地耐受手术。因此,对椎管内肿瘤的手术应持积极态度,除病人情况确定不能耐受手术者外,一旦确诊为椎管内肿瘤,不论脊髓受压程度的轻重,均应及时手术治疗。
双开门式椎管成形术
术前的手术设计极为重要。根据CT或MRI或脊髓造影确定成形范围。根据CT影象测量椎板中线到椎管左右侧之间的距离(椎管横径值),供术中开沟部位的定位参考。再根据骨赘和脊髓受压的部位,如行单开门式椎板成形,确定绞链侧和开门侧。制好石膏颈领备用。配血备用。
椎板成形
椎板成形,清理椎板上残留软组织,根据CT片椎管横径值,定出在椎板上作槽沟部位并作出痕迹。用微型钻或尖嘴咬骨钳分别在两侧椎板上各做一纵形槽沟。沟呈V形,浅层宽度为2~3mm,深度需深达椎板内层皮质,但不穿透,用小条状纱布堵塞止血。而后切除预定开门范围内的棘突间韧带,棘突保留1-1.5cm长。用微型电锯或窄型椎板咬骨钳将棘突纵行正中劈开直达硬脊膜外。将开门段最上椎板上缘的黄韧带与最下椎板下缘的黄韧带切断,从棘突劈开缝中伸入骨膜剥离器,将劈开的棘突向两侧张开,类似打开双扇门。同时中线切开黄韧带,用硬膜剥离器分离椎板与硬脊膜间粘连。取与显露硬脊膜等宽等长的脂肪片覆盖于硬脊膜外。
植骨、缝合 沿髂骨嵴切口,显露髂骨,于髂骨上取骨。根据劈开棘突向两侧张开、能使硬脊膜囊充分减压所呈现的梯形间隙大小采骨,将植骨块修成相应梯形,嵌入棘突间隙,在棘突与骨块两端各钻孔,用钢丝或丝线固定,棘突植骨间用脂肪片隔开。取零星碎骨堵塞于椎板两侧槽沟空隙。切口用生理盐水冲洗,检查无出血,无棉片等存留后,切口内置导尿管,于切口旁作小切口引出皮外作负压引流。逐层缝合。
开门手术的目的是扩大椎管,使受压的脊髓得以减压而恢复功能。故充分而适度的扩大椎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过少达不到减压目的,过大又会在硬脊膜囊外留有腔隙而形成瘢痕性压迫。椎管扩大程度应是待硬脊膜囊充分膨大、恢复搏动后的容积,其外层再留一薄层脂肪片覆盖的空间即可。同时,两侧开槽沟的位置应是CT片显示椎管的最外侧缘,最容易发生的错误是位置太靠近内侧,开门后仍会有突起压迫脊髓,影响效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