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心悸 心绞痛 头晕 胸闷 呼吸困难 假日心脏综合征 心力衰竭
1.发作特点
心房扑动大多数为阵发性,常突然发作,突然终止,每次发作可持续数秒,数小时,数天,若持续时间超过2周即为持续性发作,又称慢性心房扑动,个别病例有达数年者,心房扑动也可由心房颤动转变而来,心房扑动如为持续性者,则大多变为慢性(永久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扑动也有部分可转为慢性心房颤动。
2.症状
有无症状取决于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病和心室率的变化,心室率的快慢与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有关,当房室传导为3∶1与4∶1时,心房扑动的心室率接近正常值,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症状可无或轻,仅有轻微的心悸,胸闷等;当房室传导为2∶1甚至达1∶1时,心室率可超过150~300次/min,血流动力学可明显受累,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眩晕,精神不安,恐惧,呼吸困难等,并可诱发心绞痛或脑动脉供血不足,特别是老年患者,尤其是在初发时以及原有心脏病较严重者心室率增快更明显,并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3.体格检查
(1)心室率常在150次/min左右(2∶1房室传导),心律齐。当呈1∶1传导时心室率更快,心律齐;当呈3∶1或4∶1传导,心室率正常,心律齐;但当呈3∶1,4∶1又5∶1,6∶1等传导交替出现时,则心率虽不快,但节律不齐,此时听诊第1心音强弱不等,间隔不一,应与心房颤动鉴别。
(2)颈静脉搏动快而浅,其频率与心室率不一致,超过心室率。
(3)运动可加速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如由4∶1变为2∶1传导,心室率可增快并可成倍增加,当停止运动后,心室率又可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心率值。
(4)压迫颈动脉窦可抑制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使2∶1变为3∶1或4∶1等,心室率变慢,当出现房室传导不同比例时,心律可不齐,停止压迫颈动脉窦后即可恢复原来的心率。
1.房扑典型心电图特点
(1)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相同,间距相等,频率为250~350次/min的心房扑动波(F波),呈锯齿状或波浪状(典型图形在Ⅱ,Ⅲ,aVF导联出现),F波之间无等电线。
(2)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相同,有时因F波的影响,QRS波群形态可稍有差异。
(3)常见房室传导比例为2∶1,也可呈3∶1,4∶1,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者心室律可不规则。
(4)有时F波频率和形态不是绝对规则,称不纯性心房扑动或心房扑动-颤动。
2.心房扑动的分型
(1)Ⅰ型心房扑动:亦称典型心房扑动或普通型心房扑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房扑动:
①心房扑动F波的频率为250~350次/min。
②在Ⅱ,Ⅲ,avF导联上F波倒置,呈锐角较多。
③容易被程序电刺激复律。
(2)Ⅱ型心房:扑动亦称非典型心房扑动,罕见型心房扑动,临床上很少见:
①心房扑动F波的频率在340~430次/min,往往大于400次/min;
②在Ⅱ,Ⅲ,aVF导联上F波直立,呈现圆凸向上(直立,圆凸)的F波较多;
③不容易被程序电刺激复律。
Ⅰ型与Ⅱ型心房扑动之间有密切关系,同一患者可有Ⅰ型和Ⅱ型心房扑动交替出现,Ⅱ型可由Ⅰ型转化而来,也可自行转为Ⅰ型。
3.对心房扑动典型心电图的详细描述
(1)F波在Ⅱ,Ⅲ,aVF导联:F波尖端向下称Ⅰ型心房扑动,又称“尾头型”,系心房冲动自后结间束传导,再循前结间束下行传导,形成逆钟向环行运动;在Ⅱ,Ⅲ,aVF导联F波尖端向上称Ⅱ型心房扑动,又称“头尾型”,系心房冲动呈顺钟向运动,自后结间束下行(前向)传导,再循前结间束逆行传导,F波在同一患者的不同时期尖端方向可发生变化,在同次,同导联中F波尖端可发生逆转。
(2)F-R间期:F-R间期与P-R间期相似,代表房室传导时间,当心房扑动伴2∶1或3∶1传导时,F-R间期是延长的,在同一导联F-R间期是相等的固定的,但也出现F-R间期延长,不相等,不固定,原因:
①隐匿性传导。
②当伴有二度,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
③伴房室交接区性心动过速时。
通常用相同的波峰作为F波的起始部分来测定F-R间期,通常为0.26~0.45 s。
(3)房室传导: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可有下列几种形式:
①1∶1房室传导:很少见,多见于有严重心脏病,肺栓塞,预激综合征伴心房扑动者,极少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者,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麻醉诱导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生理不应期缩短时易诱发,小儿比成人多见,如合并室内差异传导,则易误诊为室性心动过速,1∶1传导时由于心室率过快,大多在240~300次/min,可有心悸,胸闷,气短,心绞痛,眩晕,晕厥等症状,可使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诱发血压下降或心力衰竭或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而死亡,心电图示每一个F波后有一个室上性或呈室内差异传导的QRS波群,F-R间期延长,时间固定,是干扰性房室传导延缓的结果。
②2∶1房室传导:系心房扑动最典型,最常见的传导方式,又称2∶1心房扑动,有波形,振幅,时间,传导比例均相同,F-R间期及R-R间期均相等,F-R间期延长而固定6个特点,表现为两个F波中的一个F波出现在收缩早期或中期,偶也可出现在舒张晚期而致F-R间期太短,故F波因房室交接区处于绝对不应期,受到绝对干扰而未能下传,另一个F波在收缩晚期或舒张期出现,故能下传产生室上性QRS波群,F-R间期固定,F-R间期延长,一般为0.26~0.45s。
③3∶1房室传导:心房扑动当第1个F波下传时,在房室交接区发生隐匿性传导,使第2个F波不能下传(房室交接区为不应期),第3个F波才能下传至心室(房室交接区反应期),即每3个F波中,仅有1个下传至心室,这种奇数的房室传导比率并不常见。
④4∶1房室传导:每4个F波中,仅有1个下传心室,也系隐匿性传导所致,多发生在用洋地黄治疗后的患者,此时虽未转成窦性心律,但心室率已明显下降,改善了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患者症状可明显改善。
⑤4∶1,3∶1,2∶1交替或不规则的房室传导:在同一导联或同一心电图上,可能出现2种或3种以上房室传导,其可交替地出现,可间歇地出现或不规则地出现,它们的F-R间期可不相等,也可不固定。
3∶1,4∶1传导或交替出现这种较高程度的传导阻滞,常发生于经洋地黄治疗后,或压迫颈动脉窦后,或由房室交接区组织的炎症或缺血性病变所致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即3∶1,4∶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有可能
(4)QRS波:心房扑动时的QRS波形态大多数与窦性心律QRS波相同,但波幅与形态可受重叠的扑动波的影响而改变,由于心室频率快易导致一侧束支仍处于不应期,而形成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多数呈右束支阻滞图形,这多见于4∶1的心房扑动转为2∶1心房扑动时,因为在一个长周期后容易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也可同时伴有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而呈现宽大,畸形的QRS波。
(5)ST-T波:ST段一般无明显变化,T波直立,F波与ST-T波重叠。
4.心房扑动心电图的特殊类型
(1)隐匿性心房扑动:隐匿性心房电活动极少见,其包括隐匿性窦性心律,隐匿性心房扑动及隐匿性左心房心律,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房肌纤维化严重导致心房活动电位明显降低,使心电图机上不易记录到心房扑动波形,或被貌似极纤细的心房颤动波掩盖,通常在做食管心电图或心腔内电图时方能发,此外高血钾也是其原因之一。
(2)心房扑动伴二度传出阻滞很少见,可有下列两种类型:
①心房扑动伴文氏型(二度Ⅰ型)传出阻滞:心电图表现为在一系列规则匀齐的F波中出现F-F间期逐渐缩短,突然加长(渐短突长)的典型文氏周期;或“渐短渐长突长”的变异型文氏周期;或“渐长突长”的非典型文氏周期,其长间期大于1个F-F间期而小于2个F-F间期。
②心房扑动伴二度Ⅱ型传出阻滞:心电图表现为在一系列规则匀齐的F波中F波突然消失,其所形成长的F-F间期恰为通常F-F间期的整倍数。
心房扑动伴二度传出阻滞显然不能用折返学说解释,故应考虑心房扑动发生机制中的自律性增高触发机制是存在的。
(3)心房扑动伴二度Ⅰ型和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①心房扑动伴二度Ⅰ型房室传导:心房扑动可合并下述一些类型的文氏现象:
A.2∶1心房扑动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第2个F波中,仅1个F波后有下传的QRS波群,下传的F-R间期逐渐延长,继以漏搏,下传的QRS波之间的R-R间期表现为“渐短突长”或“渐短渐长突长”或“渐长突长”的规律,并周而复始。
B.4∶1心房扑动伴文氏型房室传导:心电图表现为4个F波中仅1个F波下传心室,其后有QRS波,其下传的F-R间期逐渐延长,继以漏搏。
C.心房扑动伴交替性下传的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例如心电图表现为F波恒定的2∶1和4∶1房室传导的交替现象,这表明房室交接区存在两个阻滞区,一个在房室交接区近端,为2∶1阻滞区。
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可明确诊断。
鉴别
1.心房扑动与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心房扑动的心房率多为250~350次/min,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房率为160~250次/min,心房扑动有F波在Ⅱ,Ⅲ,aVF导联清楚,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心室率较慢,刺激迷走神经心室率可成倍减少或变成不规则(传导比例不同),而F波常能更清楚显现;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P′波之间有等电位线,心室率较快,刺激迷走神经可使房性心动过速终止发作或无效。
2.心房扑动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通常两者鉴别不困难,但在下列两种情况时,应注意鉴别。
(1)心房扑动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此时QRS波群增宽,心室率快,容易将心房扑动的F波淹没而漏诊,此时,除非加做食管导联,否则凭借一般导联不能做出鉴别,但幸而少见。
(2)心房扑动心室率快并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也增宽,很易被误认为室性心动过速,如能通过减慢心室率的方法(如压迫颈动脉窦)减慢心室率,QRS波变窄时,才能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