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道首页>>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的病因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非哺乳期乳晕区感染乃至形成瘘管的机理尚不一致,Patey推断与主乳管先天性畸形有关,还有人认为是大乳管的局部感染向外破溃而成,也有人认为系皮肤感染蚀破乳管所致,有作者认为瘘管外口均在乳晕区附近,是因乳晕区皮肤有丰富的皮脂腺,汗腺及多个乳晕腺(一般为5~10个),分泌旺盛,若输乳导管远端(即乳晕部)闭锁再加上局部皮肤的感染而致的引流物不能排出即可发展为本病。

(二)发病机制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1.发病机制 乳房是由皮肤,乳腺腺体,支持结缔组织和起保护作用的脂肪组织所构成,乳房中央为乳头,有乳腺导管的开口,乳头表面的皮肤薄而细腻,周围的环形色素沉着区为乳晕,乳晕区有丰富的皮脂腺,汗腺及乳晕腺,但皮下组织较为贫乏,当乳晕腺等发生阻塞引致感染时,病灶内的细菌极易向周围扩散,侵袭附近的大乳管,使皮下病灶与乳管串通形成瘘管。

2.病理学 Zusks(1951)发现多数瘘管被覆有厚层鳞状上皮,Patey(1958)观察到瘘管均系炎性肉芽组织构成,并与乳晕下主导管相通,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恶性肿瘤无关,但也有作者报道一些现象如:绝大多数瘘管管壁由慢性炎性肉芽组织构成(包括结核性肉芽肿),仅个别病例被覆有分化良好的复层鳞状上皮,这与Patey等的观察基本相同,同时观察到病灶及周围组织,导管上皮,腺上皮,肌上皮细胞增生,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现增生的细胞的体积与胞浆比例增大,细胞数量与层次增多,核染色变深,细胞核由小圆形变为大圆形,杆状,核仁显著,其中导管上皮及肌上皮细胞反应明显,并有形成导管内乳头状瘤及管内癌的倾向,Rueden在研究乳腺导管内癌复习病理资料时,也认为癌是腺小叶及导管上皮增生转化而来,因此有作者认为:如果瘘管得不到及时治疗,在长期炎症的刺激下有恶变的可能。

【۩相关文章】
【☺用户提问】
© 2015-2016 vjvd.com All Rights cancer Reserved.